作品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地區哈爾濱一帶,一個村莊的幾戶農民在天災人禍、階級壓迫、封建禮教等的重壓下,悲苦的掙紮和艱難的人生。這裏麵有王婆、金枝、月英等農村婦女求生的堅韌,也有趙三、李青山、“二裏半”等不甘心做屈辱的奴隸,在血的現實麵前,逐漸覺醒,奮起抗爭,投入到了反對地主加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之中。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抒寫了新穎的題材,筆調細膩而又力透紙背,是30年代較早地反映東北人民鬥爭生活的作品,也是30年代東北作家群創作的代表作之一。

呂梁英雄傳

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是馬烽、西戎合著的作品,作於1945年。先在《晉綏大眾報》連載,共95回。1946年,晉綏邊區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37回本。1949年1月新華書店再版時改為80回本。

小說取材於晉綏邊區群英大會一些民兵英雄的鬥爭事跡。日寇掃蕩呂梁山下小村康家寨,村主任康順風勾結惡霸康錫雪,組織維持會,魚肉村民。雷石柱、孟二楞等農民積極分子在武工隊員武得民領導下組成了民兵隊。他們實行勞武結合,反漢奸、鬥惡霸,瓦解維待會,發展民兵隊伍;打地道戰、擺地雷陣,配合八路軍作戰。最後終於活捉日本軍官,炸毀敵人碉堡,解放了漢家山。

作品采用章回體的結構和說書的形式,文字簡易通俗,情節曲折生動,富有傳奇色彩。作品是最早出現的表現新的人民英雄的長篇小說。

四世同堂

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全書分《惶惑》、《偷生》、《饑荒》3部。第1部於1946年1月由上海良友複興圖書公司出版,第2部於1946年11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3部於1975年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四世同堂》全書完整本。

小說以抗戰時期淪陷後的北平為背景,描寫了小羊圈胡同以祁家為中心的下層人民,在抗戰期間,由惶惑苦悶,忍辱偷生,到逐漸覺醒、反抗的心理變化曆程,傾吐了古都人民的亡國之痛、亡城之難和不可征服的民族氣魄,控訴和鞭撻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和漢奸走狗的卑汙靈魂。同時也對民族自身的因循守舊、懦弱的性格弱點進行了反省與批判。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錢默吟等藝術形象。

小說結構龐大而嚴密,情節曲折有致,敘述生動,對話傳神,抒情氣氛濃重,對北平風土人情描寫富有光彩。

蝦球傳

黃穀柳,生於1908年,廣東梅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蝦球傳》,短劇《反饑餓》、《旗袍》等。長篇小說《蝦球傳》是黃穀柳的代表作品,1947年連載於香港《華商報》,是反映流浪兒童生活的長篇小說,為中國現代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

作品描寫了主人公蝦球從流浪到參加革命的經曆。蝦球出生於香港一個窮人家庭,自幼做小工、小販。在生活的重壓下,15歲就開始流浪生活,從香港到廣州等地,漸漸陷入了黑社會組織中,後來被盜竊集團頭子鱷魚頭收用而當了扒手。在這過程中,他經常受拘押、捆綁和毆打。後來,他在船上偷了一老華工的200元錢,回家後得知是偷了父親的錢,父親因此而神經錯亂。蝦球終於猛醒,決心棄暗投明,參加了遊擊隊,並在消滅“鱷魚頭”等惡勢力的鬥爭中立下了功勞。

小說通過蝦球的生活經曆,生動地告訴人們:在黑暗的舊中國,個人奮鬥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聯合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拯救自己、解放人民。

圍城

長篇小說《圍城》是錢鍾書的代表作,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遭遇及其思想性格的描寫,刻畫了某些脫離抗戰和工農群眾的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方鴻漸善良而軟弱,雖不願與市井小人為伍,卻又胸無大誌,沉浮於愛情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他迫於世俗的偏見和家庭的壓力,購得一紙假博士文憑回國。後來他愛上女博士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因蘇的吃醋和從中作梗而失戀。他與趙辛媚、孫柔嘉等人離滬去湖南三閭大學任教。在這所高等學府裏,反複無信的校長高鬆年、趨炎附勢的顧爾謙、招搖撞騙的韓學愈、滿腹淫意的李梅亭、憑關係向上爬的汪處厚等所謂教授、學者,演出了一幕幕拉幫結派、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的醜劇。方鴻漸在這險惡的環境裏處處受到排擠中傷,終至被校方解聘,與孫柔嘉結婚後雙雙回到上海。婚後夫妻間爭吵不休,最後導致關係破裂。

小說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國統區上層知識分子灰色的人生與卑瑣的靈魂,並真實反映了行將崩潰的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藝術上,心理描寫細膩,比喻新穎巧妙,語言幽默機警。

作者學識淵博,於敘事、描寫或議論中,將古今中外文化知識與典故信手拈來,妙筆成趣。《圍城》曾被稱為“學者的小說”。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