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三部曲
現代最有影響的長篇小說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著名文學家巴金1904的代表作。完成於1940年的《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三部長篇小說。
小說以作者的家鄉四川成都為背景,通過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寫封建宗法製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它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作者以飽含感情的筆觸和細膩、流暢的風格,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惡,強烈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生動反映了封建製度由衰落走向崩潰的趨勢,熱情歌頌了一群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和不斷覺醒、堅決抗爭的青年知識分子。
其中最優秀的是《家》,它掀開了高氏豪門詩禮傳家、書香門第的帷幕,把他們互相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的潰敗實質呈現給了世人。其中還塑造了封建衛道者高老太爺和受新思潮激蕩而覺醒的覺慧、覺民以及為舊製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覺新等一係列人物形象。覺慧是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並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最後叛逆了封建家庭走向了新的道路。
《激流三部曲》具有強烈的戰鬥意義和巨大的感染力量,它曾激動了幾代青年讀者的心,在對青年進行反封建啟蒙教育、使他們掙脫封建枷鎖和爭取光明幸福的前途方麵起過很大的作用。
作品語言樸實無華、流暢自然,結構緊湊嚴密,情節波瀾起伏、痛快淋漓,充滿了火一樣的激情。它不但被改編成了話劇、電影和地方戲曲廣為傳播,還被譯為了多種外國文字,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它的問世,奠定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了深受廣大讀者愛戴的文學藝術大師。
少年漂泊者
蔣光慈,生於1901年,安徽霍印人,主要作品收在《蔣光慈文集》中。長篇小說《少年漂泊者》是他的代表作品,1926年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初版。
小說以酣暢率直的筆墨,塑造了一個現代革命青年汪中的形象,敘述了主人公汪中自1915~1924年10年間的漂泊曆史和內心的不平憤恨心情。
汪中是一個佃農的兒子,父母被地主索租逼死後,四處流浪,淪為乞丐,備受風欺雨虐,人譏狗咬。後到漢口當旅館茶房、紗廠工人,在二七大罷工中,因參加工會被捕。出獄後到上海從事工人運動,不久又到廣東入黃埔軍校,在北伐革命戰爭中英勇犧牲。
小說通過江中這個形象,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小說采用第一人稱和書信體形式,洋溢著強烈的反抗情緒和浪漫主義激情,頗有革命鼓動性。
倪煥之
長篇小說《倪煥之》是葉聖陶的代表作品,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誌》,192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
作品較為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十幾年間中國一些知識分子的生活曆程和精神麵貌。同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革命及其失敗等曆史大事變,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正麵的或側麵的反映。
主人公倪煥之,是一個富有理想、熱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辛亥革命後,他曾把救國的“一切希望懸於教育”,真誠地期待著用“理想教育”來洗滌社會的黑暗與齷齪。這時,他與改良主義者蔣冰如心氣相投,通力合作辦教育,但卻受到以蔣士鑣為代表的舊勢力的種種阻撓。他還憧憬一種建立在共同事業基礎上的互助互愛的婚姻關係,愛慕和追求上一個思想趣味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但婚後金佩璋很快就為家庭勞動所改變,與婚前判若兩人。倪煥之深深感到:“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誌。”“五四”運動爆發後,倪煥之積極參加。在革命者王樂山的影響下,他開始認識到:社會是個有組織的東西,“要想改造社會,非得有組織地幹不可”。因而他拋棄了為教育而教育的做法,開始從革命出發考慮教育問題。
在“五卅”運動中,他從工人運動的興起,想到了遲悟的農民階級,便立即與王樂山商量,製定了鄉村教育計劃。不久,大革命失敗,王樂山被殺害。倪煥之感到痛苦和幻滅,隻好借酒澆愁,不幸患了腸窒扶斯病,終於懷著“什麼時候會見到光明”的疑問,離開人世。倪煥之的死,喚醒了金佩璋。她決定繼承丈夫的遺誌,為自己、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而這時的蔣冰如卻甘願拜在已成為國民黨黨棍的蔣士鑣的腳下,走上了退縮的道路。
倪煥之所走的道路,適應當時時代發展的潮流,在當時進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小說是把倪煥之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來描寫的,一方麵讚揚了他不斷追隨時代前進的努力,另一方麵又批評了他感情脆弱、易於幻滅的性格弱點。通過對他的發展曆程的描繪,作者還否定了蔣冰如所堅持的改良主義道路,而肯定了王樂山所代表的與工農結合、進行有組織的鬥爭的方向。
小說前半部描寫生動細膩,結構也勻稱縝密。後半部缺乏中心情節,描寫也粗疏平淡。對於革命者王樂山的描寫,也不如其他人物來得立體清晰。這種前後的差別,主要與作者的生活經驗和所要表現的思想存在著距離有關。這部作品雖然存在不足,但就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展而言,它無疑是奠基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