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長篇小說《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寫成於1931年,同年在上海《時報》上連載。最初題名為《激流》,1933年由開明書店印發單行本時,改為現名。它同後來續寫的《春》、《秋》組成了《激流三部曲》同時成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
作品以五四時期的四川成都為背景,以封建大家庭高家為中心,通過高家的孫輩覺慧與鳴鳳、覺民與琴、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玨等幾對青年愛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們不同生活道路的選擇,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衝擊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覺醒與抗爭,強烈控訴了封建禮教對人的青春、愛情、生命的摧殘與戕害。矛頭集中指向專製主義這個封建統治的核心,揭露了以高老太爺為首的祖父輩的專製以及封建大家庭中專橫、偽善、傾軋、墮落的醜惡內幕,暴露封建舊社會的陰森黑暗,為正在分崩離析的衰老、沒落和腐朽的舊禮教舊製度的象征一家,敲響了喪鍾。
全書人物眾多,有血有肉,尤其是高老太爺、覺新和覺慧3個主要人物,有簡明的思想性格特征,達到了充分的典型化。青年女性如梅芬、瑞玨、鳴鳳等的描寫,在書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顯示了封建主義的殘酷無情和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
作品藝術結構宏大,事件繁複。作者巧妙地把各種人物、各種矛盾糾葛,同青年愛情故事的情節發展主線糾結在一起,有條不紊而又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地展開,緊湊而嚴密。抒情手法與細膩的心理刻畫相結合,語言明麗,委婉流暢,形成濃鬱而深邃的抒情詩般的藝術境界。
子夜
長篇小說《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寫於1932年12月。題名“子夜”暗示作品記述的內容發生在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裏。全書共分19章,以20世紀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作家通過對他為振興民族工業掙紮、奮鬥終於失敗的曆程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證明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
小說自吳老太爺由鄉下來上海,發病而死,吳府發喪開端。由此引出了吳蓀甫、趙伯韜、杜竹齋等這些工業、金融界的巨頭及其他頭麵人物。接著分主、副兩條線索敘述。主線是吳蓀甫與趙伯韜的矛盾:吳蓀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托公司為依托發展民族工業。他雖吞並了8家中小工廠,以實現“鴻圖”,但卻遇到了美國財團勢力支持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排擠、控製。再加之軍閥混戰,農村破產;貨運停滯,銷路大減,終於破產。副線是吳蓀甫和工農群眾的矛盾;吳蓀甫為擺脫困境,加緊對工人的壓榨,激化了與工人的矛盾。
作品生動地描述了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的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情況,以及吳蓀甫對工人、農民運動的陰暗心理。除主、副線之外,作品還將筆觸伸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成為這個“工業的金融的”大都市的點綴。
作品結構宏大、人物眾多、筆力雄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
山雨
王統照,生於1897年,山東諸城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山雨》、《純華》等。
長篇小說《山雨》是王統照的代表作,1933年9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出書不久,遭國民黨上海黨部的查禁,經開明書店與作者函商,刪去第24、25章,始得發行。1949以後,作者增添了刪去的兩章,又對全書文字加以修改、調色,於1955年2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作品以軍閥統治下的山東農村為背景,通過對陳家莊變遷的描繪,深刻反映了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榨下農村經濟的迅速凋蔽,表現了老一代農民安本守業思想的破滅和新一代農民掙紮、奮鬥和覺醒的曲折過程。
小說縱向以奚有大的生活遭遇和思想變異為中心線索,橫向編入其他人物的命運遭際和人生出路,構成一幅陰鬱悲壯的農村破敗圖,表現出中國農村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巨變形勢之中。
小說命名寓意深刻,風格渾厚紮實,文筆凝練細膩,人物鮮明生動,地方色彩濃鬱,是作者的一部現實主義力作。
八月的鄉村
蕭軍(1907~1988),遼寧義縣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過去的年代》,中篇小說《涓涓》,短篇小說《跋涉》、《羊》、《江上》等。
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是蕭軍的代表作品,創作於1933~1934年。1935年收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之中,1935年由上海奴隸社出版。
作品描寫東北人民革命軍一支僅有9人的小隊,在轉移過程中的戰鬥經曆。具體描繪了東北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日本帝國主義浴血奮戰的曆史,正麵刻畫了陳柱司令員、鐵鷹隊長、李三弟、崔長勝等農民出身的遊擊隊員,較成功地塑造了蕭明這樣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