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東北的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接到了蔣介石不予抵抗的命令,將擁兵10萬的東北軍撤入關內。日本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占領整個東三省。東北的3000萬同胞,飽受了侵略者的欺壓淩辱。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繼續擴張對中國的侵略,於1932年1月28日深夜,組織大批軍隊突襲上海。駐守上海的國民黨第19路軍,在愛國將領蔡廷鍇等人的指揮下,不理睬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對日寇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阻擊。此次事件史稱“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頑強地挫敗了日寇多次凶殘的進攻。最終由於國民政府拒絕增援19路軍,他們無奈地在彈盡糧絕之後,撤出了上海,又將我國最大的城市拱手讓給了日本強盜。
1935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再次實施對中國進一步侵略的行動,日本軍隊直逼北平和天津。國民政府派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簽定了國民政府中央機構撤出河北省,取締一切抗日活動的賣國協定。這個協定史稱《何梅協定》。此後華北局勢陷入危急,中華民族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為了展開抗日救亡的鬥爭,1935年12月29日,共產黨領導幾千名北平的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遊行隊伍遭到國民黨軍隊血腥的鎮壓。這次學生運動史稱“一二·九”運動。12月16日,北平一萬多名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衝破國民黨軍警的封鎖和阻撓,再次走上街頭舉行抗日救亡的示威遊行。北平和天津的學生還團結起來,組織了南下宣傳團,到工廠、農村和軍隊中去宣傳抗日救國,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整個中國大地頓時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青春之歌》所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一特定的曆史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青年學生抗日救亡的活動,以及青年知識分子在抗日救亡鬥爭中覺醒和成長過程的故事。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知識分子隻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塊,才有前途。小說中塑造的眾多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激烈動蕩的年代裏,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謳歌了革命的青春。
上海的早晨
周而複,生於1914年,原籍安徽旌德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南京的陷落》等。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是周而複的代表作,共4部。
作品以50年代中前期的上海為中心,集中描寫了中共領導工人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第一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於1958年,主要寫以上海滬江紗廠總經理徐義德為首的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所發動的猖狂進攻。第二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於1962年,主要寫無產階級在中共的領導下所開展的三反、五反運動。第三和第四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於1980年,主要寫工廠實行民主改革以及公私合營等重大事件。
作品描寫了當時社會生活各階級、各階層錯綜複雜的矛盾,既寫出了資本家之間的明爭暗鬥和被改造的過程,也寫出了工人階級間的矛盾衝突和不斷成熟壯大。場麵宏大,氣魄恢弘,是繼茅盾的《子夜》之後又一部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生活題材的重要作品。
紅岩
《紅岩》是羅廣斌、楊益言於1961年12月發表的一部4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這部根據作者獄中鬥爭生活的真人真事創作的小說一經問世,立即招致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被譽為“用烈士鮮血寫成的共產黨人的正氣歌”,是“共產主義的教科書”而風靡一時,三年中發行400萬部,並被譯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種文字發行於世界各國。
《紅岩》中描寫的驚心動魄的鬥爭,發生在1948年到1949年解放戰爭高潮時期。這時期一方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將取得全國勝利;另一方麵,國民黨反動派為挽回敗局,瘋狂地鎮壓人民。革命與反革命的搏鬥更加尖銳、複雜和激烈。
《紅岩》的作者曾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是敵人瘋狂屠殺中的幸存者。他們通過小說,真實地表現了共產黨人為革命舍生忘死的英勇壯烈的鬥爭事跡,揭露了敵人的極端殘暴凶狠,熱情地歌頌了革命者在黎明前夕鬥爭中所表現的浩然正氣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