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悲,為一年前那場大地震給唐山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而深深地悲戚,一個有近百年曆史的工業重鎮在藍光閃過的瞬間就夷為平地;我哀,為在那場屠城式的浩劫中失去了的二十餘萬人的靈魂而默哀,我覺得他們還沒有走遠,他們正以飽含哀怨的眼睛在瞑瞑之中關注著唐山,期盼著唐山。在無盡的殘垣斷壁廢墟瓦礫中我突然覺得這裏不會永遠地沉淪,一定會涅磐,會崛起。我能為它做點什麼?它雖然幾乎陷我於死,但它畢竟又還我再生。大難不死的傳奇經曆已經把我和唐山緊緊地纏在了一起,這裏已經是我夢牽魂繞的心靈家園。當然,這一次在唐山的停留是短暫的,很快,我就回到了我的家鄉。
1982年,我大學畢業毅然放棄了去省城工作的機會,和我的未婚妻一起第三次踏進了唐山。這一次,我再也沒有離開。
三十年前,我親身經曆了那場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雖然經磨曆劫,但又備受關愛幸運逃生。三十年來,我有幸在唐山生活,有幸親眼目睹了唐山人民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和十年快速發展的偉大曆程。
三十年後的唐山,除了保留的大地震遺跡外,已經看不出任何地震殘存的痕跡。高樓鱗次櫛比,街衢寬闊坦蕩,工業快速發展,商貿興旺繁榮,環境優美雅致,生活幸福安寧。特別能戰鬥的唐山人還不滿足於此,當曆史跨入21世紀的時候,他們又以超前的意識,創造的精神,濃墨重彩地開始了用藍色思維改寫黑色煤都曆史的宏大工程。
我和我的妻子、女兒經常到唐山地震紀念碑廣場散步,我的家離那裏很近,慢步也隻用十分鍾,廣場是大地震十周年時建成的,四根由花崗岩砌成的擎天巨柱朝向四麵八方,碑裙上雕刻著那一章可歌可泣的曆史。三三兩兩的人在讀著副碑上的碑文,這是一篇文、字俱佳的千古文章。它讓每位瀏覽者都在了解了悲壯的史實的同時還領略到文章的美和文字的美。這些人多數是外地人了。而與廣場相連的大釗公園是一處完全開放式的公眾休閑綠地,有山有水有樹有情趣,在那裏徜徉的更多的是一對又一對的情侶。
那個承載我度過了最危險日子的機場已經搬遷,按照唐山最新的城市規劃那裏將是城市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區,新建的住宅樓成片而起,無論是回憶還是現實,我都找不到一點原來的麵貌。唐山變了,真正意義上的新唐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冀東大地熠熠生輝。
三十年了,我成了一個地道的唐山人,我在我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盡心竭力,無怨無悔。地震無疑給我的身體一次重創,但是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這筆財富將伴隨我度過一生,也將激勵我走好一生!
2001年9月12日寫於唐陶集團
2005年12月修改於唐山瓷都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