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這種方法很容易被錯誤地應用,而濫用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可能性是駭人聽聞的。
人類的統一包括東方和西方。東方和西方正像一個人的不同神態,代表著人類經驗的基本和互相補充的兩個方麵。東方和西方的科學真理是一樣的,美麗和博愛也是如此。人,到處都是一樣的,隻不過是這種特點稍稍顯著一些或是那種特點突出一些罷了。
東方和西方,誰說二者永不碰頭?它們在偉大藝術家的靈魂中相聚,偉大的藝術家不僅是藝術家,他們所熱愛的不局限於美;它們在偉大科學家的頭腦中相會,偉大的科學家已經認識到,真理,不論是多麼珍貴的真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內容,它應該以美和博愛來補充。
我們懷著感激之情回憶起我們得之於東方的全部東西——猶太的道德熱忱,黃金規則,我們引以為榮的科學的基礎——這是巨大的恩惠。沒有什麼理由說它在將來不該無限增加。我們不應該太自信,我們的科學是偉大的,但是我們的無知之處更多。總之,讓我們發展我們的方法,改進我們的智力訓練,繼續我們的科學工作。慢慢地、堅定地、以謙虛的態度從事這一切。同時,讓我們更加博愛,永遠留意周圍的美,永遠留意我們人類同胞或者我們自己身上的美德。
按照事物的本來麵目認識事物——當然如此,但是我的靈魂的最高意向,我對那看不見的事物的懷戀之情,我對於美與公正的渴求,這些也都是真實的和珍貴的東西。那些我所不能理解的東西並不一定是不真實的。我們必須準備經常去探求這些感覺不到的真實,正是它賦予我們的生活以高尚的情操和最根本的方向。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讓我們訓練我們的靈魂,忠於客觀真理,並處處留心現實生活的每一個側麵。那不太驕傲的、不采取盛氣淩人的“西方”態度而記得自己最高思想的東方來源的、無愧於自己的理想的科學家——不一定會更有能力,但他將更富有人性,更好地為真理服務,更完滿地實現人類使命,也將是一個更高尚的人。
作者簡介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史專家。生於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習過哲學、化學、數學、結晶學等專業,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辦國際性科學史雜誌《Isis》,擔任該雜誌主編近40年,並發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餘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心香一瓣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孕育了東西方不同的科學思維,雖然二者會有衝突的地方,但人類的進步最終靠的還是它們的合璧。
科學無國界,科學的發展需要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發展不謀私利的科學,熱愛真理的全部,憎恨迷信,是任何科學家都應該具備的品質。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各國科學家隻有攜手努力,摒棄狹隘的偏見,才能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