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筆記(2篇)陳仲義
觀看鳥巢如何搭起
臧棣
一隻鳥飛走時,
留下了一小段繩子。
更多的鳥飛走時,
留下了足夠的繩子。
每條繩子都很柔軟,
像剛出殼的小菜蛇,
每條繩子都不容易
和比鄰的繩子都區分開來。
每條繩子都很髒,
在別的地方毫無用處,形同廢品,
仿佛隻有鳥知道
最後還能用它們來做些什麼。
不必太挑剔這些鳥
為什麼喜歡用繩子來營造
它們的窩,正如
不能過分地追究這首詩。簡單的後麵
相比臧棣七拐八彎的詩篇,這是一節直通車。語象樸實無華,通俗易懂,語法也正兒八經,沒有任何炫技之嫌,簡單得不像是臧棣所寫。它將具體的感性過程抽象為一種“理性說明”,實際上並沒有顯示如題目所說的“如何搭建”,但其背後所蘊涵的意思,給人較多聯想,因此在作者結尾聲明不要追究這首詩時,我們還是要追究一下。
讀完全篇,想必讀者的注意力,會集中到三個關鍵語象,那是製造者:鳥;製造材料:繩子;製造產品:巢。全篇也可以說,是完全由這些簡單字詞組成的。
先寫製造者與製造材料的關係,以及單數與複數、少與多的關係:“一隻鳥飛走時,留下了一小段繩子。更多的鳥飛走時,留下了足夠的繩子。”一隻鳥留下的隻是一小段材料,一次往返隻能留下微小的痕跡;但反複多次“搬運”,就能留下足夠多的繩子、汗水和心血,築巢的目標指日可待。它樸素地道出少與多的工作關係。這裏,擯棄了常見的具體描述的“施工”過程,而是用數量關係為其做出“頂替”。
接著寫材料性質:“每條繩子都很柔軟,像剛出殼的小菜蛇”,那是繩子共通的一種物理性質,似乎也算不上什麼築巢的上乘材料;每一條繩子都來之不易,(想想鳥兒確實叼繩很不容易,而且叼來的繩子都有差別,這更不容易);每一條繩子都擁有和其他繩子不一樣的“個性”:能和比鄰的繩子區分開來,不是材料本身所致,而是鳥的“眼力”。此節表麵上是對建築材料的分析,實際上是對建築者不辭勞苦,因地製宜尋找差異的做法,進行不動聲色的“表揚”。
次寫鳥巢搭建的關鍵:雖然繩子很髒,在別的地方毫無用處,甚至本身就是廢品,根本微不足道,但聰明的建築者卻能慧眼識物,懂得“廢品”利用,關鍵在於有沒有“鳥心”,隻有鳥知道,該如何做,該怎樣做。
最後寫對鳥的態度,要寬容一些包容一些,不必挑剔,不必強求,也不必詢問用何種材料和方式。其結論,很自然會引起我們的共鳴:如果把這一過程當做一個藝術過程,那麼,每隻鳥(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同,每隻鳥(每個人)利用的媒介不同,每隻鳥(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不同,每隻鳥(每個人)運作的方式方法不同,那才是合規律性的。
我們何必將自己的想法、做法強製給別人呢。“一樣米喂百樣人”,每個人都依靠自身的智慧、才幹和差異性,遵循自身的方式(包括材料)各盡其能地發揮,創造屬於自己的“詩”與生活,每個人將根據自己的喜好,獨特的方式來營建自己理想的“巢”,那該有多好。
像一篇隱含道理的隨筆,也像一篇微型詩論,在某一方麵“寓教”於詩,隻是風格上迥異於臧棣慣用的複雜技藝,明顯簡單好讀多了。
由於網絡與口語的流行,當下的詩越寫越簡單,它對於奧澀是一種反駁,不無益處。但倘若簡單變成單一、單調,也不是正道。簡單的詩,不可丟失豐厚的內蘊。
夢頻仍
唐不遇
人們更多在電視熒屏上
而不是天空中欣賞月亮,
她不是我們漂亮的女主角,
不會流淚、說謊和做愛。
不結婚的女人越來越多,
她們既不是處女,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