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巴別塔(2)(2 / 2)

《烏龜島》從開篇到結尾是一個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過渡,也是從詩歌到散文的過渡,這個過渡不露痕跡,他以最自然的形式表現內容。而正如他所相信的,思維是自然物質的第六元素,所謂形而上也就是形而下,即威廉姆斯的“thinginess”。這裏挑選的最後一首(附錄中第五首)詩的最後兩行,“學花草/輕裝上路”可以看做是斯奈德的哲學理念、環保主義、詩學以及生活方式的一個縮影。

作為二戰後的一代詩人,加裏·斯奈德在反叛性格和審美趣味上與“垮掉的一代”走得很近,但他的生態環境主題、語言風格以及祥和樂觀都很難歸類於“垮掉的一代”,其純淨的語言、放鬆的語調以及詩歌的音樂性更接近黑山派詩人。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叛逆詩人”大致有四撥人,舊金山文藝複興派(雷克斯羅思等)、垮掉的一代(金斯堡等),北卡的黑山派(羅伯特·克瑞裏等)和紐約派(奧哈拉等),他們之間有著相互的交結。1955年10月在舊金山“六人畫廊”的六人朗誦,使紐約詩人金斯堡一夜成名,催生了垮掉的一代,雷克斯羅思成為垮掉的一代之父。加裏·斯奈德也是六詩人之一,也一舉成名,但他很快去了日本(1956-1969)。1959年(整整50年前)他在日本京都出版第一本詩集《砌石》之時,出身豪門的羅伯特·洛威爾出版了轟動一時的《生活研究》(Life Studies),該詩集第二年獲得美國全國圖書獎。這兩位看似南轅北轍的詩人都受過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影響,這一文學傳統表現在前者詩中是簡約而精準的語言描述,後者從《生活研究》開始擺脫格律詩而采用自由體和日常語言。這兩位詩人都注重自我和思維的複雜性,前者偏重自我和自然世界的關係,後者偏重自我的內心世界。前者1975年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後者1974年第二次獲得此獎,人們喜歡把前者與垮掉的一代相提並論,其實後者受金斯堡的影響超過了前者,而前者有些敘述情感的詩,比後者更“自白”。

與前輩詩人相比,斯奈德與寫加州自然風貌的羅賓遜·傑弗斯常常被相提並論為“自然”詩人,但傑弗斯提倡回歸自然、擯棄人類文明,斯奈德則認為人類和人類文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有人說斯奈德是西岸的梭羅,但梭羅回歸自然而放棄家庭生活和性,斯奈德則認為性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部分,源遠流長,從遠古流傳下來,是原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貼標簽是評論家的偷懶方式(當然也很方便),隻有細讀文本才能發現每個詩人的獨特性和同一時代詩人之間的差異,以及他們同前輩詩人之間的異同。

斯奈德的第一本詩集《砌石》(1959)(Riprap)就表現出很成熟的生態詩學。他受龐德和威廉姆斯的影響,認為詩歌是用語言構建出圖畫般的意象。他用“Riprap”來形容一首詩的形成,即把山上的小石子像岩石一樣堆積成一個卵石基,讓馬走過去,也就是說,Riprap既是完成狀態,更是一個過程,《砌石》不妨看做是一種“啟示”。而石子或碎片式的語言呈現出清晰、重疊、豐富的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