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文化適應與文化自覺(1)(1 / 3)

人的文化使同一國家、民族或族群的成員凝聚在一起,達到文化認同而和睦相處,同時也使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通過文化適應而生存和溝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變遷範圍更廣也更深刻,文化適應的程度也更廣更深刻,人類將在和諧中走向文化自覺。

一、文化適應

對於文化適應,李亦園先生在“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上曾經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他說:

地理學家是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人類學家與地理學家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在人與自然之間加入了文化。人類學家之所以被稱為人類學家就是因為他們不僅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還研究人與文化的關係。上述的兩個係統,不能夠完全百分之百地或者非常漂亮地把環境跟文化完全扣連對稱,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與環境之間不是這麼簡單的關係,假如這麼簡單,人就不是人而是動物了。這是因為我們有文化,所以影響生計的雖然與依山或依水有密切關係,但是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就不一定有那麼密切的關聯,這是人類學家最根本的一個認識。我做過田野的台灣南島五族,每一個族都有它的文化來作為跟環境之間的緩衝,進而適應或改變環境。這是因為文化跟環境之間以及跟人之間是互動的,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文化是以人為主,人可以適應環境(adapttoenvironment),但是也可以改變環境,更可以用自己的文化來創建新的環境。所以我們在談依山依水這個題目時,不要很快地就陷入環境決定論的胡同,我們必須要體會人類學的研究,文化才是我們思考的關鍵。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人類學家我們要研究文化怎樣在環境跟人之間互動,造成人的適應,不需要像動物那樣改變身體的器官來適應環境,而是用文化來改變並創造環境。[1]

李亦園先生說的這一段話,道出了人類學視野中文化適應的價值取向。

1.適應的涵義

在人類的自下而上中,環境是與人類最息息相關的生存條件。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範圍。

在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中,首先必須弄清楚什麼是“適應”(adaptation)。“適應”一詞本來是應用於生物體,指的是經由某些過程,具有生命的有機體適於自然及有機的環境。在這一體係中,適應過程的結果就是個別有機體、群體得以生存。人類的適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就生物學的遺傳來說,突變(mutation)與天擇(naturalselection)往往為生物之類(species)與種(race)適應的變化,如現代人種的差異正是各人種對不同環境之不同情況的適應;另一種是來自有機體之外,或來自其內部威脅有機體生存的來源,如寒冷、食物缺乏、細菌、放射性等出現時,有機體以某種方式組織內部有機能以適應,如用火取暖,發展農業、畜牧業解決饑餓,用藥滅菌等。在人類學的視野中,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不僅因地理環境,以及群體成員的年齡、性別、數量等分布不同而異,而且還來源於社會組織、社會團結、社會整合,以及文化本身所引起的問題。

正是在這種背景的觀照下,芮逸夫主編的《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10冊《人類學》中界定“適應”說:

“適應”可界說為一種過程,其在有機體、社會組織係統、群體或文化所發生的變化的結局,有助於有機體人格、群體、文化或其他方麵的生存、功能、持續或目標之達成。[2]

總之,適應是生物有機體和文化有機體對環境控製的保持和保障,是存在於生物界和人類文化領域的一種普遍現象。

2.文化適應的概念

自從“適應”一詞引人人類學後,在人類學家眼中適應是指人格、文化或社會中因需要求生存而發生的變遷,所以有的人類學家把適應解釋為文化涵化的一種結果,即綴合本有的和外來的文化特質,使之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或者抑製衝突,使日常行為在特殊的情形下相調和。因此,從文化的觀點看,適應是指一個文化元素對於另外一些文化元素或一個文化叢所生的調適作用。[3]這種調適作用及過程就是人類學中的文化適應(aeeult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