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文化適應與文化自覺(1)(2 / 3)

文化適應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Redfield)、拉爾夫·林頓和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M.J.Herskovits)等人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提出,他們在《文化適應研究備忘錄》中對文化適應作了解釋:“文化適應指一些具有不同文化的個體集團發生長期而直接的聯係,因而一個或兩個集團改變了原來的文化模式所產生的現象。”[4]

20世紀70年代有的學者認為文化適應就是對“對一種新文化的適應過程”,[5]或對“新文化的思想、信念和感情係統及其交際係統的理解過程”。[6]

中國學者從自己的話語方麵對文化適應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如:有的學者認為:文化適應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和相互吸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文化會失去原來的一些特質,獲得一些新的特質。文化適應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學習和揚棄的過程,也是產生新文化和建立新的文化模式的過程。[7]

有的學者認為:文化適應是一種文化要求,即要求個體去適應新的文化模式。具體地講,文化適應是指個體從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與其當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異質文化中後,個體基於對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調整。[8]

有的學者認為:文化適應主要是指一種特定文化對生產力係統、社會關係係統和社會意識係統等文化組織因素的適應。[9]

上述種種界說大多從各自的認知角度出發而定,依筆者之見,文化適應簡言之,就是個體或群體對異文化或新文化調適的過程和結果。

3.文化適應的過程

文化適應首先是一種過程,其有時空的階段性。對於文化適應過程的階段性,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分,根據王亞鵬、李慧的研究和歸納,文化適應的階段有五種不同的假說。

(1)阿德勒的階段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Adler)從跨文化適應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文化適應的五階段說:

接觸階段:剛進入異文化時,個體對異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異文化的許多方麵對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同時,由於他們剛進入異文化,因而他們還沒有感受到來自異文化的衝擊和壓力。

不統一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覺察到異文化與母體文化的差異,並且體驗到了來自異文化的壓力。在異文化的壓力下,他們感到混亂、困惑、無力、孤獨,並且易於產生抑鬱感。在這一階段,他們理不出適應新文化的頭緒。

否定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否定文化差異,並且時不時地會產生攻擊的意願,他們對異文化開始產生疑問和否定性行為。個體在這一階段產生疑問和否定性行為是其堅持主見和自尊心的表現。

自律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承認文化差異,他們原先懷有的心理防禦態度在這一階段也開始解除。在自律階段,個體已經能比較自如地應付新異的環境。這一階段是安定期的初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變得沉著而自信。

獨立階段:對文化差異的認識進一步確立,能夠體驗豐富充裕的感情生活,能夠采取實現自我價值的行為。在這一階段,個體不但能擔負起社會職責,日常生活也變得日漸順利。

(2)葛茲的階段說

跨文化研究專家葛茲,根據進入異文化環境個人的不同情況,提出了四個階段說:

第一階段為興奮期階段。這一階段持續時間較短,它就像蜜月中旅行的新婚夫婦,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那麼新奇,他們看見周圍的新鮮的環境覺得非常興奮。

第二階段為文化衝擊階段。這一階段個體在新環境中開始了實際的生活,他們也慢慢地體會到了新文化與母體文化的差異,初步體驗到了文化衝擊。

第三階段是文化變化階段。在這一階段,個體對新的環境有所認識,同時也接受了一些新的價值觀,自信有所增長,開始融入新的文化背景。文化變化階段是文化適應過程中最為漫長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