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階段是安定狀態階段。在經曆了興奮、衝擊和變化三個階段以後,個體最終進入了精神安定狀態。
(3)奈斯戴爾和安尼塔的階段說
奈斯戴爾(DrewNesdale)和安尼塔(AnitaSMak)認為文化適應往往具有個人依賴性和情景製約性,但是對於任何一位處於文化適應情境中的個體而言,他/她一般要經曆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欣快階段(euphoriastage)。在這一階段,個體以一種新鮮好奇的眼光和心態感覺和看待異文化。
第二階段是文化休克階段(culturalshockstage)。隨著與異文化的接觸越來越多,個體對兩種文化之間差異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這種差異感和陌生感促使個體產生了一種包含多種負性情緒的心理不適感,其中包含有憤怒、敵意、挫折、過敏、疏離等情緒成分,甚至還會引發個體的生理疾病。經曆了文化休克階段的個體往往以憤恨的眼光看待周圍新異的環境,他們有時憤恨別人,有時又不理解自己,並且內心充斥著一種自憐感。
第三階段是反常期(anomiestage)。在這一階段,個體體驗到了一種沉重的文化壓力(culturestress)。在他們身上,一些早期的文化適應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還有待他們繼續解決。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承認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上的差異,他們對那些身處異文化中的個體產生了一種同情感。處於反常期的個體有一種遊子的感覺;一方麵他們感覺自身與母體文化沒有太深的聯係,另一方麵他們又感覺自己不能很好地適應異文化。
第四階段是同化或適應階段(assimilationoradaptationstage)。在這一階段,個體對異文化變得越來越熟悉,異文化引發的不適感在他們身上慢慢消失了,他們開始在新異的環境中塑造和發展新的自我。[10]
(4)利斯加德的階段說
利斯加德(Lysgad)等人提出文化適應階段的u形模式,認為適應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適應期、雙文化期。
(5)麥哲羅的階段說
麥哲羅(Mezirow)認為文化適應過程可劃分為十個階段,即麵臨新環境而產生的困惑;帶有負罪或羞恥感的自省;對認識途徑、社會文化及精神觀念的分析和評價;認識到不滿和變化的過程並非自己所獨有,他人也同樣經曆類似的變化;對新的角色、關係和行為的可能性的探索;計劃行動方案;掌握實施行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對新角色的臨時性承擔;在新角色和關係中建立能力和自信;在新觀念的基礎上對生活進行重新整合。
上述文化適應階段的各種假說雖然各有千秋,但從實質上來說都反映了在文化適應過程中,大體上都要經曆文化接觸-→文化震撼-→文化變化-→文化適應的階段。
4.文化適應的模式
文化適應一般要關注兩大問題,一是文化維持(culturalmaintenance)情況,二是接觸和參與(contactandparticipation)情況。由此美國學者貝利(J.w.Berry)和金(V.Kim)提出了文化適應的四種模式:
(1)整合模式(integration)。當一個人認識到適應所在國文化,包括認同東道國的重要性時,他就會選擇在保留其原有價值觀和認同的同時,要求獲得種族平等待遇,這就是整合模式。
(2)同化模式(assimilation)。一個人極端地一味適應東道國文化而拋棄其原有的文化就是同化模式。
(3)遊離模式(seperation)。一個人對其原有認同的保持達到了排斥東道國文化和拒絕認同於所在國的程度就是遊離模式。
(4)邊緣化模式(marginalization)。一個人既排斥自己原有的文化也排斥東道國的文化,便遊離於兩個群體的邊緣之間,這是邊緣化模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