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文化濡化與人格(2)(1 / 3)

在心理學家與人類學家看來,兒童時期在人格發展過程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兒童開始接受家庭、同輩群體等社會組織與大眾傳播所教授的社會文化,兒童們的口欲行為係統、排泄行為係統、性行為係統開始產生。兒童開始了解社會,社會獎勵兒童符合規範的行為,懲罰兒童不符合傳統習慣的行為,從而開始較全麵地撫助兒童的發展。心理人類學家卡丁納指出兒童期在人格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一、兒童期經曆對其人格有持續性的影響,尤其對心理投射係統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二、相似的兒童期經曆使受影響的人產生類似的人格特點;三、雖然社會中有許多不同的家庭,且每個家庭中的兒童養育方式不至於完全相同,但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成員都受其文化的影響,從而有類似的兒童養育方式;四、每個社會都有與它社會不同的兒童養育方式,因而每個社會的人都有其不同的人格特征。

正因為兒童期的養育方式在人格形成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是本尼迪克特、米德,還是戈勒在研究人格的產生時都非常地強調兒童期的經曆。如戈勒認為日本人人格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強迫性,這種強迫性便是日本人兒童時所受的嚴格的排泄訓練所致。

許烺光先生力圖完美地解釋中美兩國人人格的差異。他研究了中美兩國兒童在兒童時期受到的不同的養育方式,因而得出了中美兩國人人格不同的結論。兩種不同的兒童經曆,形成了中美兩國人不同的人格特征。美國人以自我為中心,而中國人則以集體為中心。正如許先生所說的:

在美國,兒童以個人為中心了解世界。盡管他們無法選擇父母,但他們能選擇自己的愛好。由此延伸,美國人與其親屬的關係也依其所好決定。美國人在其兒童經曆中,便可看到個人選擇是一項強有力的因素,可以產生創造或消除個人間的關係。父母隻管自己、不與孩子的愛好發生競爭。大多數美國父母鼓勵其孩子自立——自己飲奶,自己辦事——這便使美國兒童能培養自己的愛好。他希望環境能適應他。

中國的孩子們學會利用一套關係看世界。他不僅服從其父母,而且他們沒有多少權力來選擇社會關係。中國的父母們相信,長輩們總比年輕人了解得多而好,這便導致了中國孩子們認識到區別環境的重要性。為了明哲保身,孩子們的標準是“不要闖禍”,“如果事情不妙就跑回家”。中國兒童是被迫適應其環境。[7]

(3)青春期

一般地說,青春期從生理角度看,生理漸趨成熟。從心理學角度看,處在這一時期的年輕人的知覺和觀察都具有目的性,更加係統,並開始形成邏輯思維,語言表達也具有相當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自我意識。他們提出的問題更加細致深刻,抽象程度提高,喜歡自我表現。他們開始接觸社會,對社會的角色和價值標準有更多、更具體的了解,並開始確定自己行為的價值標準,選擇自己今後將要扮演的角色。

青春期,不僅生理開始成熟,而且在行為方麵有更多的要求。他們要求享有成年人的權利和參加成年人的各種活動。所以,在很多社會,都可見到一種向社會宣布青年已成年的儀式——成年禮。通過這種儀式,社會給予青少年以成年人擁有的各種權利,同時賦予他們特定的義務,也就是社會承認他們已成年了。

男女孩的成年禮是分開舉行的,女性一般是月經初潮後舉行成年禮。男性的成年禮一般要經受各種考驗包括體罰等。一般地,大多數部落社會男女在生理上趨於成熟不久,就婚配成家。這時候,男女雙方都被認為已足以承擔為人配偶、做人父母的重大責任。而在現代社會卻不如此,由於科學技術、知識、人際關係日益複雜,大大地延長了接受教育的時間,經濟上能否自立,成為結婚的必要條件。因此,結婚的年齡慢慢地提高了。

總之,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成年禮的完成,人格已經形成。心理人類學家認為這一階段具有以下特征:一、個人學習偏重於使價值標準與動機見諸行動;二、以對原有的材料綜合為主,而不是獲得新材料為主;三、從理想主義觀點轉向現實主義觀點;四、學習如何應付相互衝突的要求;五、為承擔日益具體的角色而社會化。

3.文化決定人格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三種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每一要素都具有各自的內容,並行使獨特的職能,它們的鬥爭和相互作用決定著人格的全部特征。米德提出了文化決定人格論。林頓則認為,人格是個體的全部心理特征,也就是個體的全部理性的功能,包括感受能力、思想、習慣和在一定條件下的情感反應等。許琅光反對將人格理解為某個沒有變化的靜態性實體的觀點,認為人格應當是指個人的一生中與社會文化產生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