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2 / 3)

2.都市社會

都市是城市與城鎮的總稱。都市人類學(UrbanAnthropology)萌芽於20世紀20年代,二戰後開始受到注意,60-70年代迅速地發展起來,並成為人類學中一門重要的分支。

都市化(urbanization)這一術語也稱人口城市化、城鎮化、城市化等,一般指農業人口(個體或群體)向非農業人口轉化並在城市集中的過程。《大英百科全書》認為:城市化一詞,是指人口向城鎮或城市地帶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化的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增多;二是各個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充。

20世紀50-60年代,英國的一些人類學家意識到人類的另一聚落——都市的重要性,首先開始了對非洲城市的研究。他們認為,非洲都市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的商業、工業甚至行政活動的影響促成的。他們的研究主要從三方麵展開:(1)分析社會結構關係,從社團、俱樂部、喪葬互助會等人手;(2)分類研究,由住在都市的人對其他人進行分類研究,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各行業之間的關係;(3)分析人際關係,從人際網絡關係著手探討其疏密大小之別。小型網絡往往包括朋友、領導關係,大型網絡則指城鎮間的相互聯係。20世紀60年代後期,這種研究擴展到了都市以外,城市與鄉村的關係、都市與國家的關係、都市製度與國家政治製度的關係等問題都納入了他們的研究範圍。

從20世紀70年代起,都市人類學迅速發展。首先,它克服了以前那種不視都市為主題而僅僅視之為背景的缺陷,發展了都市的比較研究。同時,其研究對象的所在國已不限於非發達國家,也轉入了西方發達國家,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論斷。

與都市化相關的問題是人類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都關注的問題之一,它們是在都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與農村人口大量湧進城市有關係。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許多新興城市。新興城市的發展伴隨著大量的人口流動,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主要有:

(1)移民的適應問題

在農村,一般都是麵對麵的社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周圍的人都彼此認識和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製約非常強烈,一個人的行為稍有偏差,必須麵對很大的社會壓力。在流入城市的時候,他們能否很快適應城市文化?傳統的價值觀、親屬關係、社區網絡,是否還會在都市裏發揮聯結作用呢?長久的都市生活會不會使他們彼此孤離、不講私情等?這樣的傾向似乎是存在的。它解釋了都市移民中的一些行為“失範”(anomie)現象。對於城市移民,沒有傳統禮教規定你得做什麼,怎麼做,而且,移民群中相互也不認識,因此,很容易出現“失範”現象。在沒能找到工作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甚至是拉幫結派地犯罪。

(2)都市化的伴生物

隨著大量的年輕移民擁入城市,鄉村裏留下大量“弱勢群體”,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小孩,造成農村人口的老年化和婦女化。有人稱此為“6038現象”,即田間隻有60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以武漢市M鎮為例,該鎮25歲到50歲的中青年男勞力14860人,長年在外從事工、商、建、運的有3614人,占25%,季節性在外的達8200人,占56%。因此,這些年來,35歲以下的青壯年男勞力會農活、精於農業技術的日少一日。

鄉村的社會組織也因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解體。在傳統社會中,一個人的收入、社會地位等是由傳統地位決定的,而不是由他個人的技術、努力來決定,而現代化、工業化要的是效率。因此,能力低、身體差、技術少的人,同時也失去傳統對他的保護。不僅如此,這也會導致傳統社會的解體,傳統人際關係受到破壞。如傳統的舞龍、舞獅組織等都可能無法維持下去。過去人與人合作的關係,也會因現代化而為人與人的競爭關係所替代,個人主義出現並膨脹,這些都會使原先合作的社會組織難以維持,迫使它改變麵貌。

(3)都市社會的新課題

人類學在對城市的研究中發揮了人類學特有的傳統,拓展出大量的新課題。例如在對城市中貧窮和犯罪的研究中,人類學學者從文化的深層來探尋其發生的根源。劉易斯認為,貧窮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在某些地方已形成了一種實在的亞文化。要解決貧窮並不難,但要消除這種亞文化則難得多。在都市人類學研究過程中,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如參與觀察法、整體研究法和泛文化比較法都被靈活應用其中。我國都市人類學研究起步較晚,但步伐不小。1989年底,在北京召開了首屆國際都市人類學會,所涉及的主要課題有:①都市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②與都市生活相關的問題,如家庭、婚姻、心理疾病、老年、生育等;③都市中各民族集團、地方群體的相互關係;④都市化過程,人口遷移以及都市化政策理論、規劃、建設等問題;⑤都市文化變遷與文化適應的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