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是為“人類”而有,而非“人類”因人類學而存在。文化人類學所提倡的全景的、比較的和相對的觀點,以及實地的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方法,使人類學家麵對21世紀人類所麵臨的各種問題時都會有獨到的見解。文化人類學以人為本,從整體觀出發,強調在社會文化研究中必須堅持研究經濟、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諸係統的相互作用,並把這些係統置於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中考察。因此,對於人類學者來說,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觀察現代社會、解讀現代社會,以解決新世紀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引導人們適應現代生活,成為這個時代的要求。
一、鄉村與都市
1.鄉村社會
人類學對鄉村社會的研究主要從對鄉民的社會組織、親屬製度、經濟、宗教信仰、人觀等層麵探討。何謂鄉民?大多數學者都同意鄉民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一種農業的生存方式,強調自給自足,但又依賴更廣大的社會產品與市場。鄉民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之中。城市是那個更廣大世界的中心,而鄉民所在的地方則是城市的邊緣地區。
(1)鄉村社會的特征
人類學家把鄉村社會視作原始社會與都市社會的中間類型。鄉村社會構成特征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人口密度稀疏,社會結構簡單;二是經濟活動簡單,自給自足性強;三是家庭作用重要,血緣關係濃厚。但是,這三條能否全麵反映我國鄉村社會的特征,還有待深入研究。
鄉村社會跨越的時間很長,分布的範圍也非常廣,同時,隨著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運動,鄉村社會的文化變遷也從緩慢變得急劇起來,所有這些都影響鄉村社會、農民文化的特征概括。因此有人主張,把前工業社會時期的鄉村社會稱為“傳統的”,而工業革命以後的鄉村社會稱為“現代的”(並不是以時間來劃分,而是視受現代化影響的程度而定)。
(2)鄉民的經濟
鄉民過著一種兩麵的經濟生活。第一,他們主要是糧食生產者。鄉民及其家人主要以自己的勞動成果謀生。技術與資源的限製迫使他們必須終年辛勞以求溫飽,同時又要擔憂作物歉收與統治階層的需求。第二,他們以農業的剩餘或手工業產品支持農村以外的經濟體係。通過市場和其他交易網絡,農家的產品支撐著外在的統治階層以及為統治階層提供各種勞務人員。但鄉民對外部經濟體係的參與受到很大限製;除了由於生產工具有限外,更因為社區的社會組織與壓力限製著鄉民個人的經濟決策。
(3)鄉村社會組織與社會秩序
許多人類學家都指出,鄉村社會組織模式都還保留著從部落社會演化而來的痕跡,這就是強烈的家族意識與親屬關係。如墨西哥和中國雖然天各一方,但以父係繼嗣為特征的單係繼嗣群體在鄉村社會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鄉村社會是文明發展的結果。無論是社會組織、人際關係或社會經濟都表現出兩麵性,即一方麵保持原始社會的特質,同時又受文明和現代化的影響。因此,一方麵表現為親屬關係仍很重要,另一方麵卻表現為認同商業精神和對金錢的追求;生活的目的雖然內含著強烈的感情,卻又受到形式的與非個人的控製。因此,農民生活介於道德秩序與技術秩序之間,或者說農民在處理技術秩序時含道德秩序的成分在內。這種道德秩序與技術秩序的重疊現象,可以在很多社會行為中發現。
(4)鄉民的世界觀
鄉民的道德體係與價值體係,對世界和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的觀點,清楚地顯示出鄉民生活中病態的一麵。鄉民被關在一個不利於自己的世界中,這個世界注定鄉民要一輩子在都市的統治階層下過著貧窮的生活。他們的地位無論在哪一方麵都受到壓製,自我概念也被破壞無遺。除了貨幣與貨幣能買到的物品外,驕傲與成就也變成了稀有的“財貨”。
因此,鄉民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在心態上呈現出保守和自我封閉、猜疑外來人並維護傳統;他們似乎始終徘徊在都市社會的邊緣,形成缺乏進取的內向心理、行為模式。但是,當我們從更廣闊的時空來看他們的這些世界觀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問:鄉民們的這種保守內向性是不是他們在麵對統治者種種壓力之下,經曆了漫長鬥爭與調適之後形成的,而不是其自身傳統保守的產物?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5)現代化中的鄉民社會
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過程中,社會必然從封閉轉向開放,農民的性格,或者說農民的素質也會隨之變化。英格爾斯(AlexInkeles)首先提出現代化個人的特征,即能接受創新;對未來事務有自己的看法;能了解不同意見,而做客觀判斷;能事先規劃;能主動學習和支配環境;能尊重別人;相信科學的作用;相信報酬與付出的貢獻成正比;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能主動參加社區活動等。
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化邁進有一個過程,有人把這一過程分為傳統、前現代化、半現代化、現代化幾個階段。鄉村社會在現代化衝擊下,鄉民必須放棄傳統的方式去迎合某些現代化,或者去適應異地的薪資工人的生活嗎?鄉民傳統生活方式的頑固性可不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在技術和資金上對其進行支持或補充呢?這都是對“不死的小農經濟”的再思考。但總的說來,現代社會中的鄉民社會會逐漸喪失其原有的特性,農業性格的改變隻是一個方麵。在鄉村中,經濟結構的變遷,會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文化上,由於大眾傳媒工具的影響(尤其是電視的興起),使得原先存在的高文化與低文化的差距縮小,而形成大眾文化;在宗教上,一方麵是地方特色的消失,另一方麵是表現為形式化。總之,鄉村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