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語言與交流(3)(1 / 3)

這種網絡文化,以及諸如此類的電視文化、手機短信文化、廣告文化、選美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汽車文化、房地產文化、反腐文化、新新人類文化等等如同萬花筒般的新文化現象對語言的衝擊,使得近十幾年來語言出現從來沒有過的快速發展和無窮變化,甚至是“肆意泛濫”,難怪一些語言學家驚呼要“保衛語言的純潔性”了。但是從人類學的眼光來看,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恰恰是促使語言更鮮活、更生動的基因。試想在公元二世紀,希臘語成為當時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公用語言之時,是因為它擁有荷馬、歐幾裏德、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樣的文化資源,但是後來希臘語卻被拉丁語取代,希臘文化反倒成了“文物”,而拉丁語成了古代地中海國家的通用語。但曆史又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拉丁語後來又重蹈希臘語的覆轍,被英語所取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希臘、羅馬文化的創造力枯竭所造成的。而當今英語“雄霸天下”,據大衛·格拉多爾在《英語的未來》的報告中稱,10年後世界上將有一半人會講英語或學講英語。其根本原因也在於英語文化的創造力,是英語國家在高科技上的話語權之釋然。從這個曆史的經驗中去感悟、去審視當今中國語言多樣化的狀態,正好說明中國文化的活力,正好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崛起。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漢語也正在走向世界。據《羊城晚報》2004年12月27日的報道,目前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達3000萬左右,有1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漢語教學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出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因此,我們大可不必擔心漢語會走向衰亡。想一想唐代的博大胸懷,唐文化的豐富璀璨,唐代漢語吸納了大量的“胡言”、“胡語”,正是唐王朝綜合實力的一種文化表達。今天中國語言的多樣化也正是中國文化的多樣性表現。隻要有活力,有創造力,我們就不必為漢語的未來發愁,而應該堅信漢語也可能成為未來的世界語言。人類學的思維方法強調整合性,所以,當漢語在各種新興文化的衝擊下發生大的互動,大碰撞之時,也是漢語在21世紀重新開始進行整合之日。整合之後就是認同和發展,我們應該相信已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漢語是有強大的吸納力、整合力和創造力的。

2.語言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影響語言的生存和發展,反過來,語言也影響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如前所述,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達,而文化是以象征符號為基礎的,是要用語言來記錄和傳承的,語言一旦消亡,文化同樣也會元氣大傷甚至漸漸走向消亡,比如我國水族的水書。水書作為水族的獨特文字,是研究水族社會曆史文化的鑰匙,但如今願意學習水書的人越來越少,水書正麵臨失傳的危險,而水書中所記載的種種水族傳統文化,也會隨著文字的消亡而湮沒於故紙堆中。語言的多樣性代表著文化的多樣性,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一千六百多種語言麵臨消亡,專家呼籲要像關注生物多樣性一樣關注語言的多樣性是不無道理的。

在人類學的視野中,中國語言的現狀對文化的影響已是矚目皆是。人稱第五傳媒的短信,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凸顯無遺。據有的學者觀察,短信因其便捷、隱秘和雞毛蒜皮的屬性而大受公眾的歡迎。其說男女、說世情、說人心、說時尚、說古今等等而表達出下裏巴人的特質。在祝賀新年的短信中,如:“裝滿一車幸福,讓平安開道;拋棄一切煩惱,讓快樂與你擁抱;存儲所有溫暖,將寒冷趕跑;釋放一生真情,讓幸福永遠對你微笑!新年快樂!”“願您抱著平安擁著健康揣著幸福攜著快樂摟著溫馨帶著甜蜜牽著財運拽著吉祥邁入新年快樂度過每一天!”(沒有標點)“新年到了,送您三個情人——一個說陪您終身,一個說伴您左右,一個說永留您心中。她們的名字分別是‘健康’、‘平安’和‘快樂’。”等等這種在平凡人中間傳遞著的短信如涓涓細流,竟也彙成了短信文化,甚至短信小說也已經新鮮出爐。在今天的文化傳遞中還有什麼比短信更快更方便的呢?可見語言對文化的影響是十分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