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本土化:人類學發展的大趨勢(2)(1 / 3)

西方人類學界有許多流派,其共同特點是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中國學者的特點是擅長曆史文獻的考據。而人類學的研究則既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們從考據中跳出來,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曆史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和分析,又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要十分重視田野調查,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把對中國曆史文獻的人類學解讀與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隻有這樣,中國的人類學才具有生命力。[10]

簡而言之,人類學本土化是中國人類學學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必須強調本土化是在係統地了解國際學術界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不是中國自己化自己,而是通過在中國的田野調查、實地研究,對國外學術理論作出驗證、修正,甚至推翻某些假說,並提出新的理論,並能應用這些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本土社會進行驗證和實踐。中國化的東西也必然是國際化的,中國學術界應當為國際學術發展有所貢獻。

三、本土化:人類學發展的大趨勢

縱觀人類學在西方發展興衰的曆史,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西方人類學之所以能迅速走出低穀而漸成西方學術界的一門顯學,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方人類學家把對異文化的研究轉向本土文化的研究(當然並不排斥對異文化的研究),即走上了本土化之路,西方人類學向複雜社會問題拓展,加強應用人類學的研究,都市人類學、醫學人類學、女性人類學、旅遊人類學、政策人類學等等不同分支學科的紛紛興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借助本土化,人類學在西方得到新一輪的發展,成為西方最為興盛的學科之一。

反觀第三世界,通過學習、吸收西方人類學的理論、經驗,立足本國的資源,研究本國的實際,解決本國問題,並構建本國的人類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人類學者自覺的追求。也唯獨這樣,發展中國家的人類學發展才具有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與世界跟進。總之,本土化已是人類學發展的大勢所趨。

名詞解釋:

本土化

思考題:

1.什麼是人類學的本土化。

2.簡述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的曆程。

3.為什麼說本土化是人類學發展的大趨勢?

注釋:

[1]榮仕星、徐傑舜主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頁。

[2]孫本文:《中國社會學之過去現在及未來》(中國社會學社第一次年會演詞),燕京大學抄本;孫本文:《建設本位文化的標準》,《中國文化建設討論集》,經緯書局,1935年,58-59頁;孫本文《近代社會學發展史》,學生之友社主編,商務印書館1947年;黃文山:《民族學與中國民族研究》,《民族學研究集刊》第1輯(1936年);張光直:《人類學派的古史學家——李濟先生》,《曆史月刊》1988年第9期。

[3]吳文藻:《社會學叢刊總序》,《涼山彝家》,商務印書館,1947年。

[4]岑家梧:《中國民族與中國民族學》,《南方雜誌》第1卷,第3、4期合刊。

[5]馬長壽:《人類學在我國邊政上的應用》,《邊政公論》第6卷,第3期,24-28頁。

[6]葉啟政:《從中國社會學既有性格論社會研究“中國化”的方向與問題》,楊國樞、文崇一:《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