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青水明,鍾靈毓秀,靈韻十足,自古就出過不少美人。
春之嬌桃,夏之雨荷,秋之金菊,冬之紅梅,姹紫嫣紅,各有千秋,風情萬種。
不少文人雅士一睹江南女子之秀美清婉,留下千古絕句,讚揚江南的似水佳人。
寧天麒俊朗瀟灑,寧夫人當年亦是豔絕江南的美人,作為他們女兒的胡蝶更是糅合了兩人的特點,小小年紀已經看得出五官精致,假以時日,怕又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絕色美人。
媚娘也是相中這副皮囊才答應留下胡蝶,若不是這紅樓妓館,迎來送往之地又怎容得下如此年幼的孩子?
銷魂居名震大江南北,稍稍繁華之地,都能看見銷魂居的招牌,能留在此處的姑娘必有過人之處,有著絕色的美貌僅能安身立本。
紅樓中人或清純淡雅,或嫵媚多f嬌,或溫柔依人,或天真爛漫,姿色萬千,各有千秋,即使胡蝶長大後再再時傾城之姿,亦不會勝她們太多,想在這兒安安穩穩的待下去,需要一技之長。
古琴為百樂之首,造型質樸,音色婉轉,以清、和、淡、雅的風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傾向於淡靜、虛靜,幽靜,恬靜的靜態之美,表達簡單,含蓄,古淡、抒情,典雅,婉柔的意境。
技藝高超之彈奏者,古曲可達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悿韻曲折、立聲孤秀的境界。
古琴包含十六特質為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
“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胡蝶三歲習古琴,“擘、托、抹、挑、勾、剔、打、摘”早已經爛熟於心,一首廣陵散彈得像模像樣,雖然說不上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但也算得上是清婉動人,人中超卓。
如此看來,這古琴是胡蝶的首選,但最後卻偏偏選了舞。
舞者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最容易體現出女子體態的優美,玲瓏的曲線以及內涵、神采、韻律、氣質的精神,舞至極致能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體現了舞者的圓、遊、變、幻之美。
初初嚐琴,胡蝶輕抬素手,婉轉挑弦,“箏”的一聲響,如同新秋最早綻放的那一朵金菊,劃破秋的寂靜。
眾人聞弦音齊齊一驚,指尖輕輕流逝而過,宛如溪水無痕,雁過無聲,流暢而自然琴音自指尖流淌而出,卻是一曲古曲①《飛雨落花》,鬥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流水便隨春遠,行雲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裏路,飛雨落花中。
原詞出自宋代晏幾道,因為詞風婉轉柔和被後世名家譜作曲子,代代傳唱,流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