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邁過高高的門檻,艱難地走出院門,眼前是一條安靜的小街,細長、規整,兩三個陌生的身影走過,走向東邊的朝陽,走進西邊的落日。
東邊和西邊都不知通向哪裏,都不知連接著什麼,惟那美妙的聲音不驚不懈,如風如流……
我永遠都看見那條小街,看見一個孩子站在門前的台階上眺望。朝陽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點,他閉上眼睛,有點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睜開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
有兩個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簷下悄然走過……幾隻蜻蜓平穩地盤桓,翅膀上閃動著光芒……鴿哨聲時隱時現,平緩、悠長,漸漸地近了,撲嚕嚕飛過頭頂,又漸漸遠了,在天邊像一團飛舞的紙屑……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見我的眺望,又看見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兒去了?那時刻,那孩子,那樣的心情,驚奇和癡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兒去了?它們飄進了宇宙,是啊,飄去五十年了。但這是不是說,它們隻不過飄離了此時此地,其實它們依然存在?
夢是什麼?回憶,是怎麼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數足夠大的望遠鏡,有一個觀察點,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條小街,小街上空的鴿群,兩個無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閃光和那個癡迷的孩子,還有天空中美妙的聲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遠鏡以光的速度繼續跟隨,那個孩子便永遠都站在那條小街上,癡迷地眺望。要是那望遠鏡停下來,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個地方,我的一生就會依次重現,五十年的曆史便將從頭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過取決於觀察,取決於觀察的遠與近。比如,當一顆距離我們數十萬光年的星星實際早已熄滅,它卻正在我們的視野裏度著它的青年時光。
時間限製了我們,習慣限製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讓我們陷於實際,讓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閉目塞聽不敢妄為。白晝是一種魔法,一種符咒,讓僵死的規則暢行無阻,讓實際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晝的魔法之下扮演著緊張、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談舉止一切思緒與夢想,都仿佛被預設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靜中自由的到來。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軀體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輪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脫離開殘廢的軀殼,脫離白晝的魔法,脫離實際,在塵囂稍息的夜的世界裏遊逛,聽所有的夢者訴說,看所有放棄了塵世角色的遊魂在夜的天空和曠野中揭開另一種戲劇。風,四處遊走,串聯起夜的消息,從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晝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種世界,蓮蓬勃勃,夜的聲音無比遼闊。是呀,那才是寫作啊。至於文學,我說過我跟它好像不大沾邊兒,我一心向往的隻是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作者簡介”
史鐵生,北京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餅乙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