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桑榆
丹麥著名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在一篇散文中,對人的生命進程作過這樣的比喻:“這裏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去攀登的,它至多不過一百級……這是每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他達到注定的某一級,階梯就從他的腳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蓋板,而他也就消失了。隻是他並不知道那是第20級或是第64級;他所確實知道的是,階梯的某一級一定會從他的腳下消失。”
我想,人一生成長、奮鬥的過程也如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這座塔頂的一級級台階,可謂人生的階梯。一個人自從母體中誕生之日起,便開始逐級攀登這座高塔階梯;從吸吮到咀嚼,從爬行到站立,從哇哇啼哭到呀呀學語,是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識字讀書、學習某種技能、從事某種職業、在某一領域尋求發展,也是在攀登這座高塔的階梯。在攀登頭幾級階梯時,他多半借助於本能,不需要多少智慧,並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來比較輕鬆,而且大部分時光是快樂的。以後的攀登,就要靠智能與體力了。並且越往上,攀登的難度越大。當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便會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扶助,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了,而每攀登一級階梯,都是對他的體力、智能、意誌的考驗。
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階梯時,步調和速度並不一致,達到的高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幾級階梯之後,便變得步履維艱。他們或是受貧窮所迫,或是被厄運所網,或是由於智慧與體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達某一級階梯之後停止攀登。盡管他們知道,哪怕再登上一級階梯,眼前的風景便會有所改變,但那一級階梯對他們來說,猶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後的生命進程中,他們不得不長久地停留在已經達到的那個位置上,為生存而付出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或技能隻能勉強應付世事,維持生存。他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過的,但他們大多樂天知命,在他們到達的位置上認認真真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既不受貧窮所迫,也不為厄運所困,但當他們登上某一級階梯之後,盡管仍有餘力繼續攀登,卻過早地止步不前。這些人一部分由於胸無大誌,安於現狀,眼前的風景使他們迷醉,已經擁有的一切使他們滿足,他們不願再冒摔跤的風險、吃攀登的苦頭。一些在社會的階梯上占據了較高位置的人大多自以為風光無限,其實他們在人生的階梯上所達到的高度,仍是二十或三十級,以後的數十年便一直停留在那裏,直到腳下那虛幻的社會階梯忽然消失之後,才發現自己在人生的階梯上所達到的高度竟是那樣可憐,而周圍許多曾經被自己俯視過的人,所達到的高度遠遠超過自己。
與那些過早地止步不前的人相比,有些人則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們以頑強的意誌和超人的毅力戰勝貧困與厄運,以過人的智慧與精力排除每一個前進中的障礙。任何艱難與困苦都動搖不了他們向上的信心,任何挫折與失敗都阻擋不了他們攀登的腳步。他們的生命之火並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減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燒,在一往無前的攀登過程中,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有的人終於登上了塔的最高層,有的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頂,也如薩特所言,達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作者簡介”
梅桑榆,安徽鳳陽人,職業作家。作品:《生命的賬單》、《雅人的俗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