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但是”這個連詞,好似把皮坎肩綴在一起的絲線,多用在一句話的後半截,表示轉折。
比方說:你這次的考試成績不錯,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比方說:這女孩身材不錯,但是——皮膚黑了些。
不知“但是”這個詞剛發明的時候,對它前後意思的分量,是否大致公允。也就是說,它隻是一個單純的紐帶,並不偏誰向誰。後來在長期的使用磨損中,悄悄變了。無論在它之前堆積了多少褒詞,“但是,一出,便像灑了鹽酸的汙垢,優點就冒著泡沫沒了蹤影。記住的總是貶義,好似爬上高坡,沒來得及喘口勻氣,但是”就不由分說把你推下了穀底。
“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藥包的細麻繩,成了馬上有冷水潑麵的前奏曲。讓你把前麵的溫暖和光明淡忘,隻有振作精神,迎擊撲麵而來的頓挫。
其實,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過是強調事物的立體性。可惜日積月累的負麵暗示,“但是”這個預報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績,輕慢了進步,貶斥了攀升。
一位心理學家主張大家從此廢棄“但是”,改用。
比如我們形容天氣的時候,早先說:今天的太陽很好,但是風很大。
今後說:今天的太陽很好,同時風很大。
最初看這兩句話的時候,感覺好像沒有多大差別。你不要急,輕聲地多念幾遍,那分量和語氣的韻味,就體會出來了。
但是風很大——會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覺著太陽好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風大才是關鍵。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風把陽光打敗。
同時風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觀,前言餘音嫋嫋,後語也言之鑿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們的心神安定,目光精準,兩側都觀察得到。
一詞背後,潛藏著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花和蟲子,一並存在。我們的視線降落在哪裏?
“但是”是一副偏光鏡,讓我們聚集在蟲子上,把它的影子放得濃黑碩大。
“同時”是一個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視整體。既看見蟲子,也看見無數搖曳的鮮花。
嚐試著用“同時”代替“但是”吧!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多了勇氣,因為情緒得到保養和嗬護;你會發現擁有了寬容和慈悲,因為更細致地發現了他人的優異;你能較為敏捷地從地上爬起,因為看到溝坎的同時,也看到了遠方的燈火……
“作者簡介”
畢淑敏,山東文登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散文集《素麵朝天》等,短篇集《畢淑敏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