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床館裏還有歲俗廳,這是當地人每年正月初五接財神的地方,中間桌子上擺放的都是接財神所需的供品。此外,還有節俗廳,中間是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孫團圓。接下來到了一個比較喜慶展廳了。據悉這是烏鎮人以前結婚舉行儀式的地方,尤其展現了早年間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間是個喜堂,供奉了送子觀音像,觀音前麵所放的是:紅棗、花生、桂圓和荔枝,象征著早生貴子。最後一個展廳就是壽俗廳了,由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比較強,祝壽講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說逢九做壽比較隆重。六十大壽是在五十九歲時做的,中間桌子上擺放的是做壽用到的東西,三尺三的長壽麵,取其長長久久之意,還有烏鎮特色糕點定勝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祿、壽三星,兩旁分別掛有百福、百壽圖和麻姑獻壽圖等。
穿過傳統居民區,便來到了烏鎮的傳統作坊區。烏鎮特產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餅外,還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時民間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後坊的格局布置。烏鎮的三白酒曆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時,就有浙江的官員把三白酒進獻給朱元璋。他喝過之後大加讚賞,封為貢酒。從此製作三白酒的作坊就開始興旺發達起來。
走進藍印花布作坊,先是一扇古老的木門,然後是一個天井,這是晾布匹的地方。藍印花布始於後晉,發展於宋元,鼎盛於明清。舊時,烏鎮一帶染坊遍布,最多時有十幾家之多。可見當時印染業在烏鎮是非常興旺的。再看看旁邊的櫥窗中,陳列了不少明清時的衣服、布料、蚊帳、頭巾等物品,還有一些加入現代工藝的製品“清明上河圖”、“世紀上海”等。
看過展廳、上漿和拷花工藝所在地,我們走進染坊。一般藍印花布要經過反複印染七八次之多。最後再把漿刮掉,有漿的地方是白顏色的,而其他地方就是藍顏色的了。在染窯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煙囪。染坊中,柱子、煙囪上都貼著一張紅紙,就是吉祥如意紙,上麵繪著梅葛二仙的畫像。相傳這藍印花布是他們發明的,所以舊的江南,幾乎每家染坊都供著葛洪、梅福畫像,奉他們為行業的祖師爺。
走過仁義橋,各式各樣的民間傳統工藝作坊就會映入眼簾。其中的姑嫂餅作坊就很有特色,它是烏鎮的傳統名點,據考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姑嫂餅味道鮮美,油而不膩,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帶鹹。這種充滿鄉土氣息的糕點物美價廉,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有一首民謠這樣讚美姑嫂餅:姑嫂一條心,同做小酥餅。白糖加焦鹽,又糯又香甜。
走進一家木雕坊,裏麵木雕師傅正現場雕刻。東陽木雕名聲遠播,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隨著淡淡的木香,給人一種傳統、樸素的美。再看這兒的竹器坊,製作的都是老百姓家裏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藝品,有竹籃子、針線籮、杯墊、首飾盒、鬥笠等,樣式質樸清新。
在回味坊的旁邊就是竹藝齋了,浙江盛產竹子,這邊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師傅根據竹子本身特點因材製宜,精心設計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裏還有很多折射民間文化璀璨光芒的各式作坊,如真絲手繪的作坊、製作銅器的作坊,還有工藝車木和磨製梳子的作坊等。
從江南木雕館出來,走過天井看到百花廳院落。長窗、牛腿、挑頭、垂柱、月梁等,到處是精美的花紋。廊前的牛腿上是圓雕的明暗八仙。垂柱上的蓮花、牡丹、芍藥、菊花及四隻花籃更是美輪美奐,可謂是木雕工藝中的精品。廳中陳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原是一祠堂中的舊物,用一根四米多長的香樟木雕刻而成,所刻圖案是郭子儀拜壽時的全家福。郭子儀是唐玄宗時的大將,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