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巍巍寶塔山(1 / 3)

金秋十月,我們一行十多人奔赴延安參觀學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在踏上這塊神聖的土地之前,我們對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以及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並沒有多少感性上的認識,因而在我的心裏,延安也不曾產生過強烈的震撼,隻是朦朧中透露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從車窗望出去,不少窯洞前麵的平地上都在壘磚砌房,而窯洞多半廢棄了。窯洞雖然說冬暖夏涼,但存在采光差、易開裂、濕氣大等諸多問題,是應該淘汰了。我們到延安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去看窯洞。窯洞,昔日典型的陝北民居,但如今住窯洞的人似乎很少了。這次我們來延安,主要是來看看當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楊家嶺、棗園等景點。

據說,延安的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層地貌。厚厚的黃土層從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黃土的水平麵,斜坡麵都已經開墾利用,被綠色的植被所覆蓋。隻有黃土的垂直麵裸露在外,展示著黃土高原的本來麵目。綠色植被或是莊稼,或是樹木。莊稼多半是玉米,樹木大多數是果樹。陝西的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水果的秋季。

夜已漸臨,天空中還飄落著點點雨絲,載著我們的中巴車,在曆時八九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後,終於來到了這座紅色革命名城。我們紛紛踏上蜿蜒而下的小路,頓時感覺到北方夜晚中的陣陣寒意。顧不得旅途的疲勞,我們仔細打量著這座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

這裏並不見很顯眼的建築,四周黑色彌漫。但一眼就能看見的,是一座燈塔高高聳立在城旁邊的山頂,光芒四射,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延安革命寶塔。夜色中的寶塔,它的雄偉、壯觀確實獨占了這座城市的風頭。

一見夜明珠似的寶塔,我不由激動起來,這就是曾經激勵我們全國人民前進,戰勝千難萬險,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指路明燈呀。

一夜無眠。思緒把我帶進了那個革命的烽火年代。

一早,我們來到了王家坪參觀。這裏基調是土黃色,一切保持當年的原貌:路是土路,牆是土牆,院落的圍牆是用黃土堆砌。王家坪這個矮矮圍牆圍成的院落,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古舊的幾棟小瓦房和依山而建的一些穹形窯洞。整個占地麵積還不及一個小村莊大,這就是我們中共中央機關當年的所在地。

難怪當年這裏是不少熱血青年向往的地方,除了延安革命旗幟吸引外,這裏附近還有兩個著名的景區,壺口瀑布和黃帝陵。尤其是壺口瀑布,位於延安東南。黃河在黃土高原流淌,河麵平靜而寬闊。到了壺口,河床一下子斷裂,黃河水裹挾著泥沙,跌落到四五十米落差的溝壑裏,於是黃河水沸騰了,隻見浪濤翻滾,水汽蒸騰。隻聽得濤聲震天,如雷貫耳。此時自然讓我們想起《保衛黃河》激昂的旋律,感受到歌中所表達的不屈不撓的性格,體會到中華民族一往無前的精神。這裏的黃河水用咆哮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我想《保衛黃河》的作者一定來過壺口,一定看見過氣勢恢宏,奔騰激蕩的黃河瀑布。否則,寫不出那麼準確地詩句,譜不出那麼蕩氣回腸的旋律。

不是親眼所見,你根本無法想象,這就是當年中共中央領導指揮千軍萬馬的中共中央軍委禮堂。一棟一層的磚瓦房,由當時三五九旅張震旅的一個木工設計。就這樣子,據說還是當年這裏最豪華的建築。禮堂屋頂用的是三角木梁,座位為長排的木架椅,主席台是一張半人高的單人木桌。誰也不曾想象就是在這個可容納幾百人的樸素禮堂內,召開了慶祝全國抗日勝利的大會。大禮堂牆壁懸掛的兩張黑白相片給我的印象最深刻,一張是“兄妹開荒”的劇照,一張是在勞模表彰大會上代表發言照。這一幕幕反映了當時延安在受到國民黨封鎖後,延安人民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革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