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巍巍寶塔山(2 / 3)

我們細心地聽著講解員講述當年演出“兄妹開荒”的故事。在沒有任何音響設備的條件下,聚集了兩萬多名觀眾,可見延安人民對精神生活是多麼渴望。

棗園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八公裏處,是中共中央社會部駐地,現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為人民服務”講話台,中央醫務所,幸福渠等景點。

一九四七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國民黨軍隊對延安進行了毀滅性破壞,棗園也遭到嚴重損壞。一九五三年後,人民政府重修了棗園,現已恢複原貌。

當年領導人居住的都是窯洞,這些窯洞雖曆經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窯洞頂部呈拱形,牆體表麵平整光滑,窯洞寬一般在兩三米之間,深在四五米之間,顯得比較狹窄。室內擺放著簡單的桌椅櫥櫃。在如此簡陋的場所,如此貧困的地方,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裏運籌帷幄,在這裏指揮千軍萬馬,隻用十幾年光景,奪取全國政權,成就大業。

在鳥聲如歌的清晨,我們走進棗園。踏在棗園綠如鋪毯的草地上,我們的心,寧靜而安詳。漫步在領袖曾經走過的路上,涼風徐徐吹來,胸懷抱滿泥土清香。流連在中央書記處會議室、作戰研究室、休息室和機要辦公室的周圍,一顆顆綠瑩瑩的棗樹像是抹上了菜油似的,蒼翠欲滴,讓人由不得不喜歡。往裏行,綠蔭深外,便是那一排排、一座座帶了圍院的土窯洞了。

這些窯洞,曾依次住著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高層領導。凝視這些曾經是一代偉人工作和居住過的窯洞、木門、半開的花格子窗戶、簡陋的床、簡單的家具、主席坐過的藤椅、那盞主席用過的小油燈,仿佛將我們帶入那往昔的崢嶸歲月,看到那些土窯的燈光徹夜不息,主席在窯洞裏奮筆疾書、周恩來與士兵一起比賽紡線、朱老總掄鋤開荒種地……

這裏遊人如織,個個臉色顯得崇敬而莊重。周恩來的窯洞被稱為總理窯洞。這是因為周恩來夫婦具有博大的胸懷,收養了一批戰爭中犧牲的革命者的後代,其中就有革命黨人李碩的兒子李鵬,後來成為新中國的又一位總理,一個窯洞誕生了兩位新中國總理,故被命名為總理窯洞。

據說朱德總司令的窯洞是最奢侈的。我們小心而入,並不見什麼特殊,而聽講解員說,隻是他的洞裏麵的床是土炕床,原因是其患有關節炎,由毛主席安排戰士為其特製。原來如此!

來到毛主席住過的窯洞。其中一張被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照片,就是那張打有補丁的照片,可知我們的領袖不曾享有半點特權,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樣,穿的也是打有很多補丁的衣服。講解員說,這張照片被譽為艱苦樸素照,怪不得外界評論,這些窯洞住著的是一些具有深刻思想、敏銳智慧和具有全世界眼光的精英。他們懷著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比熱愛,對新中國的熱切期望,戰勝了常人難以克服的生活條件,在這些窯洞裏挑燈著書,指揮著那些英勇的戰士,與全國人民一道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最後建立了新中國,讓人民一天天走向了今天幸福和安康的生活。

毛澤東在棗園居住期間,曾寫下了《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等許多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