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甘肅省境內曆史文化古跡和自然景觀很多,相約幾位朋友,我們便開始了西部之行。
一路之上,我們看到了那一片片黃土高坡和高坡之下數不清的窯洞。這不由讓我們觸景生情唱起了《黃土高坡》這首歌曲來——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我們一行十多人先是來到莫高窟參觀。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二十五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在鳴沙山東麓五十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
據記載,前秦建元二年(三六六),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雲遊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裏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後經過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涼至元代多種類型的洞窟七百多個,壁畫五萬零一百一十平方米,彩塑兩千七百餘身。
據說,經過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相繼鑿建,這裏遂成巨大的石窟群。南區近千米長的崖麵上,洞窟鱗次櫛比,密若蜂房,中部尤為集中,上下多達五列,已編號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存壁畫四萬五千餘平方米,彩塑兩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構窟簷五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曆史悠久,位列全國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導遊講解說:敦煌藝術的內容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三者結合為統一的整體,窟的形製有禪窟與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鬥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體,除了幾尊高達數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繪泥塑。壁畫大致可分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經變、佛教史跡、裝飾圖案畫等七大類型。
導遊講的遠,我們聽的真:十六國晚期(北涼)的洞窟,繼承和發展了河西走廊漢晉文化的傳統,同時由於敦煌與西域各國交流頻繁,顯現出明顯的西域藝術風格。西魏洞窟開始出現中原藝術新風,以中國神話為內容,以秀骨清像為造型特征,注重神韻氣度表現。北魏時期壁畫多以土紅色為底色,用青、綠、赭、白等色敷彩,色調熱烈厚重。西魏以後則多用白色壁麵為底色,色調趨於清新雅致。
據說,隋代是敦煌藝術發展史上體現變革精神的活躍時期,在敦煌藝術的發展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藝術的黃金時代。我們清楚地看到,唐代彩塑千姿百態,高達三十多米的特大塑像已經出現,壁畫題材繁多,場麵宏偉,金碧輝煌。人物造型、敷彩暈染和線描技巧,都達到空前的水平。
當我們來到第一百五十六窟麵前,導遊說的特別仔細:第一百五十六窟的張議潮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兩幅畫中表現晚唐時期歸議軍節度使張議潮和夫人出行的情景。在橫幅長卷式壁畫上,儀仗、音樂、舞蹈、隨從護衛等人物分段布滿畫麵,組成浩浩蕩蕩的出行行列,開創了莫高窟在佛窟內繪製為個人歌功頌德壁畫的先例。
藝術匠師們在融合外來藝術精華和繼承、發展前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藝術。
導遊介紹說:五代洞窟承襲了晚唐的遺風。宋代洞窟、形製、內容及技法多沿襲五代舊式,有少數精美之作。西夏時期基本上沒有新開洞窟,隻對前代洞窟進行了重修。元代的洞窟從內容到形式都展現出一種新的風貌,有些精湛的佳作出現。
這一時期的壁畫中,雖然新題材很少,但在構圖和敷彩上卻有特點,構圖銳意簡化,色彩多用大麵積的綠色為底色,用土紅色勾線,整個畫麵色調偏冷。壁畫中較多地使用瀝粉堆金手法,這是前代所少見的。
我們看到,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麵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簷,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
從這裏我們較多地了解到,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曆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而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如今,現在敦煌學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矚目的學科,敦煌遺書被學術界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