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西部覽勝(1)(2 / 2)

在參觀了敦煌莫高窟之後,我們又走進了聞名遐邇的鳴沙山中。

鳴沙山和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據悉,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曆史長河中,這裏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於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這裏不僅有前麵已參觀的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牆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一絕”。

導遊介紹說: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裏,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四十餘公裏,南北寬二十餘公裏,主峰海拔一千七百一十五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沙隨足落,經宿複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見。

最為讓人驚歎的是,在群沙之中,竟然還存留著一汪水池——月牙泉。

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據說,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窪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月牙泉麵積十三點二畝,平均水深四點二米。我們看到,月牙泉水質甘洌,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遊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遊,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數千年來沙山環泉,泉映沙山,猶如一塊光潔晶瑩的翡翠鑲嵌在沙山深穀中,“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古人有詩唱詠:“晴空萬裏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麵山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

導遊接著說:鳴沙山中奏出的鳴沙聲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據說,美國的長島、馬薩諸塞灣、威爾斯兩岸;英國的諾森伯蘭海岸;丹麥的波恩賀爾姆島;波蘭的科爾堡;還有蒙古戈壁灘、智利阿塔卡瑪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灘和沙漠,都會發出奇特的聲響。

世界上已經發現一百多種類似的沙灘和沙漠。鳴沙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不僅分布廣,而且沙子發出來聲音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高阿夷島上的沙子,會發出一陣陣好像狗叫一樣的聲音,所以人們稱它是“犬吠沙”。蘇格蘭愛格島上的沙子,卻能發出一種尖銳響亮的聲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緊的絲弦上彈了一下。而在我國的鳴沙山滾下來,那沙子就會像竺可楨描述的那樣,會“發出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

聽導遊小吳介紹,關於月牙泉、鳴沙山的形成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沒有鳴沙山也沒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裏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在寺裏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聖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聖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挑戰,要與住持方丈鬥法比高低。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還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內填沙,但任憑妖術多大,碗內始終不進一顆沙粒。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碗中聖水還是安然如故。術士無奈,隻好離去。剛走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斜變成一灣清泉,術士變成一攤黑色頑石。原來這碗聖水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聖水”。由於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湧,形成了這汪月牙泉。

置身鳴沙山中,令人神清氣爽。這裏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虯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處於騰格裏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市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裏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