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部覽勝(2)(1 / 3)

我們問導遊:鳴沙山為何會發出聲響?導遊小吳介紹說:第一種解釋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粒互相摩擦產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彙集,聲大如雷。第二種解釋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幹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彙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第三種解釋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穀,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導遊又說:一九七九年,我國學者馬玉明寫了一篇名叫《響沙》的文章,他認為,響沙的“共鳴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麵上的空氣裏邊。響沙發出聲響,應該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個條件是背風向陽,背風坡沙麵還必須是月牙狀的;第三個條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滲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幹河槽。

我們在鳴沙山奇妙的世界裏一時還未回過神來,導遊已將我們帶到了火焰山中。

吐魯番火焰山位於吐魯番市東北十公裏處,東西走向,長九十八公裏,寬九公裏,主峰海拔八百三十一點七米。每當盛夏,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看似烈火在燃燒。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溫度高達八十多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條件下,雖然它的表麵寸草不生,但山腹中的許多溝穀綠蔭蔽日,溪澗潺潺,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裏。

吐魯番火焰山有其獨特的自然麵貌,加上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遊記》,把火焰山與唐僧、孫悟空、鐵扇公主、牛魔王聯係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鬱,遂成一大奇山,聞名天下。遊人到火焰山,還能看到唐僧路過時的拴馬樁——一柱淩空的山石還屹立在勝金口內;遠處一片平頂的山坡,則是唐僧上馬的踏腳石;拴馬樁東,隔峽穀有一高峰頂著一塊活像長嘴的巨石,人稱八戒石;一邊看著奇景,一邊說起孫猴子借鐵扇公主芭蕉扇扇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

此行雖熱,但我們渾然不覺,這裏的傳奇故事反倒令我們全無熱感,趣味盎然。

來到新疆,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早穿棉衣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真實寫照。在這個城市裏,我們一天要換三次衣服。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感冒。雖說出外我們是隨身帶了不少藥品,但一旦生起病來,那這趟旅行也就不是玩樂而是受罪來了。所以,天氣的稍許變化,我們都如臨大敵,不敢有半點懈怠。

說起引譽中外的吐魯番地區,導遊便又滔滔不絕起來:吐魯番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絢麗明珠。人類的三大文明在這裏融彙,曾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曆史劇……

參觀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我們所看到的,處處都是一幅幅如詩如歌的畫麵。那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的棚架,彌漫著葡萄的清香,翠綠的果園,結滿了豐收的喜悅。

聽導遊介紹後,我們才知道,坎兒井,這是古代新疆人們的一大創舉。由於這裏天氣炎熱,天山上的雪水融化後往山下流,雪水流不到半山腰處,就全被太陽蒸發殆盡。沒有水源,這裏就寸草不生。為了讓雪水能夠流到地麵上來,古代新疆人們在天山上每隔一段山腰處就挖一口井,讓雪水從山中一直引流到地麵上來。由於有了水流,從此人們才能有水種植葡萄等果樹和農作物。通過這最生動、最直觀的坎兒井實體模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這裏凝聚著勤勞與智慧的古代新疆人們所開創的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