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
作文至今,賞析、評論一類的文章倒是做過幾篇,可始終未曾與人作過序。陡然間接到百靈電話,說是想讓我為她這本集子寫點東西,內心裏就不免誠惶誠恐起來。
與百靈相識,始於《丹源文學》。初讀她的文字,自然也是在《丹源文學》上。據我所知,《丹源文學》自創刊迄今,近兩年時間裏,從最初的籌備策劃,到今天第8期出版,無不傾注著百靈大量的汗水與心血。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丹源文學》更像是她的另外一個孩子。
百靈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從她的文字中,我們不難看到,對於生她養她的那塊土地,她始終懷有一種“相知相融”、血濃於水的情感,且“太深太重”;“就像麵對遠去的父母,很多言語積存在心裏,隨著時間的遷移越積越重……”以至,她無法準確地用語言做出一種表達。
我始終以為,一個人的散文會寫成什麼樣子,總是和他的血脈相連的。
《一條土塄》、《我生在早春》、《老西屋和老院子》、《老牛屋的記憶》、《抬夯》、《回望鄉村》……這一篇篇散發著泥土芳香的文字,無一不沁浸著作者對曾經生她養她的故鄉的深深眷戀和依戀。以至,她稱自己為“農民的女兒”。
散文的寫作,無疑是多元的。一位作家曾說過,“有一個人就有一種散文”。好的散文,無非作者所見所聞所感,即用樸實的語言,寫出最真摯的感情。換句話說,好散文,情感是真摯的。而這份真摯,當來自內心。
百靈散文,正是這樣:夯者臉上開心的笑容,幽默風趣的夯歌,瞎子富才與高平鼓書,心地善良的父親母親……作者用樸實的文筆,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充滿鄉土氣息的溫馨畫麵。使我們在感受人間真情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顆善良、樸實的心靈。
城市化的今天,鄉村正遠離我們而去。“我確信鄉村會永遠存在,而且會以一種穩定的姿態堅守著腳下的土地”。多麼善良樸實的百靈啊!我深深地為她這份對土地對鄉村的執著而感動著。
恍惚間,我仿佛看見一個騎著棗紅馬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