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永遠的鄉村(後記)(2 / 2)

百靈的散文不靠語言的標新立異取勝,也無意炫耀技巧。她的散文是樸素的,平實的,沒有浮華,也沒有矯飾,貼近土地,有些篇什甚至讓人讀出幾多凝重和絲絲縷縷的哀傷,比如《父母的新居》、《破五》等。

但她略帶幾分詩化味道的語言,又給她的文章增添了幾許靈動。

百靈擅寫現代詩,這詩人的才氣被不經意地體現在了她的散文中,詩化的詞句隨處可見,俯拾即是,這是因為作者大量的運用了擬人、比喻,甚至是通感等修辭技巧。她的散文語言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她的文章中隨處可見諸如“黑圪隆冬”“粗圪嚨大嗓門”“腦凹後”“滑滑圪處處”“添歡”等帶有鮮明地域特色、鄉野風味的詞句,這些詞句作為特定地域文化的符號,拉近了作品和讀者的距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正在加速度膨脹,正在演變成一個無比巨大吞噬一切的怪獸,鄉村的麵貌也因此而日漸模糊。喧囂的都市裏已經無法找到一片寧靜之所,我們隻有在沉思中,回憶過去,才能找尋到自己渴求的東西。越來越多的“從鄉村出發四處漂泊的孩子”迷失在鋼筋水泥構築的都市中,越來越多的孩子迷失在精神家園之外,找不到回家的路,暗夜裏他們的靈魂孤獨的高懸在城市的上空,他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渴盼著親近土地、親近自然、親近母親。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散文,百靈的散文,一定會有廣泛的讀者群,一定會在他們的內心引發廣泛而又深刻的共鳴,也許百靈的散文將會引領我們的靈魂從城市突圍。

作者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生命出發的初衷是為了尋找幸福和溫暖,同時也為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和溫暖。”她用她的筆實現了她的這一美好心願,我們讀她的散文時,一直被溫暖著。世俗生活的粗糲已經把我們的心打磨得越來越堅韌,已經不再輕易會被感動的我們在讀百靈的散文時,心會變得很純淨,很脆弱,純淨得沒有一絲雜念,脆弱得會被感動,眼淚會悄悄地滑落。

其實,我們都屬於從鄉村出來的孩子,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夢裏的鄉村”,她沉澱在每個人的深處,我們會時時以一種無比悵惘的心緒回憶起她,會在夢裏回到那裏。雖然夢醒時分常常會淚流滿麵,但還是會時常憶起。百靈用她的筆把每個人心中的那個“夢裏的鄉村”

定格,定格成白紙黑字的“黑白照片”,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照片也許會泛黃,但卻永永遠遠真真切切。看到它們,不管年輕還是衰老,不管身在何處,我們總可以輕而易舉地回到那“夢裏的鄉村”。

寫實其實是散文的傳統,大凡真正的散文家是永遠敬重寫實的。

散文的本質與生命是真情實感。散文的聲音應該直接緣自心靈,直接地表現內心真實的感覺。散文的藝術,實際上是向心靈逼近的藝術。

愈是逼近作者心靈的作品,就愈有韻味。越是寫實的散文,越要把握住散文的本質和生命,越是寫實的散文,對散文的本質和生命的把握的難度要更大一些。由於寫鄉村的人大多已經遠離鄉村,進入了城市,所以在寫作時很容易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觸摸和觀照、描摹和表達,這樣的姿態寫出來的文章充其量隻是對原生態的鄉村生活客觀而冷靜的描述,缺乏真情實感。而百靈的散文,既有鄉村生活,又有作者濃濃的情感嵌入字裏行間,筆墨之中飽含情感的歡喜與憂傷,與文字水乳交融,做到了情感與生活的很好結合,因而也就具備了足以打動人心的力量。

讓我們在夜深人靜之時,點燃一支蠟燭,不,最好是點亮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然後在燈下,在如豆的、昏黃的、跳動的、搖曳的燈光下,在溫暖的燈影裏,來讀百靈的散文。讓我們赤裸自己的心靈,返璞歸真,脫卻厚重的偽裝,卸去用來自衛的心靈鎧甲,夢回過去,夢回鄉村,夢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