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過三峽(1)(1 / 2)

本篇選自葉聖陶1946年1月7日至12日之日記,抗戰勝利後,入川的下江人紛紛東歸。葉聖陶與開明書店同人亦急於返滬。但車、船、飛機票已被搶售一空。無奈之下,隻能包乘木船兩艘,順江而下。本篇所選,正是船過瞿塘、巫峽兩處險段的日記,題目是本書編者所加。

一月七日星期一

今日不開船,三船皆動工修整。餘之主張,彼舟之人表示同意,雲至此亦惟有如是。明日開行,隻得老小五十餘人擠坐一艙,如在公路上乘卡車矣。

九時許,同舟多數人出發遊白帝城,餘未往。遠望夔門,高山莽莽,頗為壯觀。白帝城可見,高僅及高山之三之一。下有白煙叢起,雲是鹽灶煮鹽。水落之時,沙灘有鹽泉湧出,取而煮之。一年中可煮四個月。據雲鹽質不多,而費燃料殊甚。

午後一時,遊白帝城者歸來。謂其地距城十餘裏,循山腰而往,至山半始有石級。石級凡四百餘,乃至其顛。昭烈廟無可觀,而地勢絕勝,俯瞰灩澦堆,對望夔門,平眺峽景,皆為勝覽。然往回奔走,眾皆疲勞。三午亦由小墨、三官抱之往,歸來由二位邱君與陳君抱持,亦可記也。

三時,與芷芬、清華等入城。城如山野小邑,人口無多,市肆不盛。見有產科醫生黃俊峰懸牌。係吳天然之同學,昔嚐往來。入訪之,告以天然已去世。未坐定,即言別。購酒與零食而歸。有賣梳子筷子者,木質白潤如象牙,各購若幹。飲酒,飯畢即就睡。

一月八日星期二

晨七時後開船。另一船昨經修理,滲水已甚少。諸人以為移乘我舟,未免擁擠,索性不移動矣。

經白帝城下,仰望亦複巍然。灩澦堆兀立水中,今非如馬如龜之時,乃如盆景湖石。夔門高高,真可謂壁立。石隙多生紅葉小樹。朝陽斜照於峽之上方,襯以煙霧,分為層次,氣象浩茫。風甚急,泊於夔門壁下避風。

小墨、三官等爬亂石而上,撿石子,色彩紋理均平常,無如樂山所撿者。又有木片,亦經水力磨洗成圓形,略如鵝卵石,蓋不知何年何月覆舟之遺骸也。

停舟二時許複開。大約於下午二時,瞿塘峽盡。複曆激灘數處,四時抵巫山,泊岸。人多入城遊觀,舟中清靜,餘遂獨酌,竟醉。進飯畢,即倒頭而臥。半夜醒來,灘聲盈耳。

一月九日星期三

六時半開船。入巫峽,山形似與昨所見有異,文字殊難描狀。水流時急時緩,急處舟速不下小汽輪,緩處竟若不甚前進。舟人言巫峽九十裏,行約三十裏,風轉急如昨日,且有小雨,船不易進,複泊岸。

左邊連峰疊嶂,以地圖按之,殆即是巫山十二峰。以畫法言,似諸峰各各不同。畫家當此,必多悟入。而我輩得以臥遊巫峽,此臥遊係真正之臥遊,亦足自豪。

泊舟二時許,再開。行不久,泊碚石。地屬巫山縣,係川鄂交界處。我店另一舟先泊岸,我舟在後數百丈。忽見彼舟之人紛紛登岸,行李鋪蓋亦曆亂而上,疑遇暴客。舟人見此情形,斷為船漏。及靠近問詢,則知駕長不慎,觸岸旁礁石者兩次,水乃大入。此駕長好為大言,自誇其能,而舉動粗忽,同人時時擔心,今果出事。猶幸在泊岸之際,若在江心,不堪設想。於是眾往搶救行李與貨品,亞南、亞平、小墨、三官、兩邱君皆頗奮其勇力。書籍浸濕者殆半,非我店之物,而餘與三官之書則有三四包著濕,即曬幹可看,書品已不存矣。逮貨物取出,水已齊舷,下擱礁石,不複沉。

鄉公所派壯丁七八人看守貨物,且為守夜。舟中之人則由鄉公所介紹一人家,以屋三間留宿。晚飯後商量善後,決依船主之意,破船修好再開,惟不乘人而裝貨,人則悉集我舟,且到宜昌再說。乘舟十餘日,意已厭倦,又遇此厄,多數人意皆頹唐。惟願此後一路順利,不遇他險耳。

今夜餘守上半夜,倚枕看穀崎潤一郎之《春琴抄》終篇。篷上淅瀝有雨點,風聲水聲相為應和。身在巫峽之中,獨醒聽之,意趣不可狀。

一月十日星期四

早起,知失事之駕長已逃,懼遭拘係。船主雇匠修船。其方法殊為原始,以棉絮塞破洞,釘上木板,塗以米飯,又用竹絲嵌入,如是而已。

午飯後,與芷芬訪碚石(雲應作“培”)鄉長於鄉公所。經過街道,清寂如小村落,僅有小鋪子數家。坡路或上或下,皆以沿岸之青石鋪之。晤鄉長易春穀,謝其保護之好意。易約於傍晚款我輩,卻之弗得。鄉公所旁為中心小學,校長為宋女士,教師六人,多數係二十餘齡之青年,皆知餘名。啜茗閑談,題紀念冊數本而出。是校學生現僅四十餘名。雲學齡兒童遠逾此數,皆以在家助勞作,不肯入學。鄉公所強派,且以壯丁壓之至,如拉夫,校中始有學生。鄉僻之區,大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