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過三峽(2)(1 / 2)

在這條路上,最顯著的是山崖迫近了,火車盡在叢山間跑。不但在叢山間跑,許多地方還得穿過山跑——這就是說在隧道裏跑。隧道多極了,長的短的也不知道有幾百個。一會兒電燈亮了,窗外一無所見,輪軌相激的聲音特別響亮,仿佛蒙在壇子裏似的。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可是才抽得兩三口煙,又鑽進前一個隧道裏了。這樣的情形並非少見。最長的是天蘭鐵路的第四十一號隧道,在關內,數它是第一大隧道。

渭河也迫近了。靠著車窗往往可以低頭看水流,或急或緩,或窄或寬,沿河的衝積土上種著莊稼。河中有灘的地方,嘩嘩的水聲也可以聽見。渭河怎麼樣彎曲,鐵路就跟著它彎曲。我們的車廂掛在後段,常常看見前麵的機車和車廂拐彎,宛如夭矯的龍。

直到隴西,鐵路才跟渭河分手,轉向西北。隴西以東,鐵路絕大部分在渭河北岸,少數幾段移到南岸。這就得在渭河上架橋。可惜經過幾座渭河大橋在夜間。後來借到《慶祝天蘭鐵路通車紀念畫刊》來看,那幾座大橋真配得上“雄姿”這個字眼。橋柱像羅馬建築的柱子那樣,下麵流著浩浩蕩蕩的渭河水,上麵承著鋼梁,簡潔壯偉,顯出現代工程的美。

不但渭河橋,鐵路要跨過深穀也得架橋。那些橋往往是好幾座鋼塔架承著鋼梁,另外一種壯觀。至於中型的小型的橋梁,一眨眼間就開過的,說得籠統些,簡直不知其數。

鐵路既然在山間通過,就得把高低不平的山地鑿成近乎水平的路塹,兩旁削成斜壁,使土石不至於崩塌。好些斜壁還得加工,或者塗上水泥,或者砌上石片,築成禦土牆。有些地方築個明洞來防禦土石的崩塌。所謂明洞就是並不穿山而過的隧道,築在山腳下,一壁貼著山,一壁顯露在外,開些小穹洞,可以透光。

我們完全不懂鐵路工程,照我們想,這條鐵路有那麼些個艱難的工程,該經過較長的年月才能完工,可是我們知道,從一九五○年的五月到一九五二年的秋天,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天蘭鐵路就修成了,一九五二年的國慶前夕提前通車,同時又改善了陷於癱瘓狀態的寶天鐵路,使西北的大動脈暢通無阻。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萬軍工的功勞,這是不止一個民族的兩萬多民工的功勞,當然,毛主席和其他黨政領導人的號召和指示,是工程迅速完成的最重要的因素。請聽一聽當時的《築路歌》吧——“樹要人來栽,路要人來開,人民天蘭路,人民修起來!”惟有人民自己作了主人,彼此團結起來,發揮力量和智慧,什麼高山大河都可以征服,要怎麼辦就怎麼辦。來睦鐵路通車了,成渝鐵路通車了,天蘭鐵路通車了,我們聽見這些個消息,那時候的感情跟從前聽見什麼鐵路修成了完全不一樣。這一回初次經過寶天鐵路和天蘭鐵路,我們更深切地分享到十萬軍工民工的成功的喜悅。

為什麼說以前的寶天鐵路陷於癱瘓狀態呢?原來國民黨反動政府修築寶天鐵路,工程是很草率的,曲線的半徑極小,路基極狹窄,旁壁陡直,隧道大多沒有加工襯砌,很多應修橋涵的地方沒有修,修了橋涵的,孔徑又不大,不能暢泄流水,因而線路常被崩塌的土石阻斷,路基常被受阻的流水衝毀。當時名義上雖說通了車,實際上通車的日子很少。一九四九年將要解放的時候,主要橋梁又讓蔣匪軍給破壞了,於是全線陷於癱瘓狀態,隻是那麼一條爛鐵路,簡直行不來車。解放以後,一麵動手修築天蘭鐵路,一麵施工恢複寶天鐵路,施工期間還是維持通車。彎曲太厲害的線路改了,路基放寬了,旁壁削斜了,該修的禦土牆修起來了,隧道加上了襯砌,又加築了好些個明洞和橋涵,孔徑太小的橋涵也改大了,又吸取了蘇聯的先進經驗,做了大規模的排水工程,種了樹,種了草,用來保持水土。於是寶天鐵路有了新生命,天蘭鐵路工程的供應運輸有了可靠的保證。

據考古家的說法,這一帶河穀兩岸隨著河穀的下降和黃土的衝積,形成台地,史前人類和現在的居民就住在那些台地上。台地可以分做五級。第五級台地高出現在的河麵二百到五百公尺,到現在還沒發現人類居住過的遺跡。下一級是第四級,那裏有史前人類的墓葬。再往下是第三級和第二級,高出現在的河麵二十到五十公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就住在那裏,彩陶文化的遺跡非常豐富。第一級是現在的居民居住的地方,高出河麵五到二十公尺不等,我們想象那些使用石器陶器的史前人類,他們大概隻能沿著河穀活動,走那大家不約而同走出來的道路,而且不可能走得太遠。河這一岸的人跟河那一岸的人彼此可以望見身影,可是,恐怕始終不能夠聚在一塊兒說句話吧。他們的時代距離現在不到五千年,就算它五千年吧,就整個人類曆史說,五千年是很短的一會兒。可是現在亮得發青的鋼軌橫躺在山嶺間河穀上了。起初是大家不約而同走出來的道路。隨後是有意鋪設的道路,可是行走還得憑人力,或者利用畜力。最後才有鐵路,鐵路把道路機械化了。這五千年的進步多大啊!此外,公路也是機械化的道路,公路上可以開行汽車卡車。河裏行了輪船,水路也機械化了。空中本來沒有路,自從有了飛機,空中有路了,而且一開頭就是機械化。各種機械化的道路掌握在人民手裏,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更將飛速地提高,那還待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