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裏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裏。
查《徐霞客遊記》,霞客在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初十日遊三洞。鬱達夫也到過,查他的遊記,是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達夫遊記說內洞石壁上“唐宋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慶曆四年的刻石為最古。……清人題壁,則自乾隆以後絕對沒有了,蓋因這裏洞,自那時候起,為泥沙淤塞了的緣故”。達夫去的時候,北山才經整理,舊洞新辟。到現在又是二十多年了,最近北山再經整理,公路修起來了,休憩茶飯的所在布置起來了,外洞內洞收拾得幹幹淨淨。我去的那一天是星期日,遊人很不少,工人、農民、幹部、學生都有,外洞內洞鬧哄哄的,要上小船得排隊等候好一會兒。這種景象,莫說徐霞客,假如達夫還在人世,也一定會說二十年前決想不到。
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裏,出了洞。在外洞前邊休息了一會兒,就往冰壺洞。根據剛才的經驗,知道洞裏潮濕,穿布鞋非但容易濕透,而且把不穩腳。我就買一雙草鞋,套在布鞋上。
從雙龍洞到冰壺洞有石級。平時沒有鍛煉,爬了三五十級就氣呼呼的,兩條腿一步重一步了,兩旁的樹木山石也無心看了。爬爬歇歇直到冰壺洞口,也沒有數一共多少級,大概有三四百級吧。洞口不過小縣城的城門那麼大,進了洞就得往下走。沿著石壁鑿成石級,一邊架設木欄杆以防跌下去,跌下去可真不是玩兒的。工友提著汽油燈在前邊指導,我留心腳下,踩穩一腳再挪動一腳,覺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輕鬆。
忽然聽見水聲了,再往下沒有多少步,聲音就非常大,好像整個洞裏充滿了轟轟的聲音,真有逼人的氣勢,就看見一掛瀑布從石隙吐出來,吐出來的地方石勢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懸空,上狹下寬,高大約十丈。身在一個不知道多麼大的岩洞裏,憑汽油燈的光平視這飛珠濺玉的形象,耳朵裏隻聽見它的轟轟,臉上手上一陣陣地沾著飛來的綱水滴,這是平生從未經曆的境界,當時的感受實在難以描述。
再往下走幾十級,瀑布就在我們上頭,要抬頭看了。這時候看見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萬枝銀箭直射而下,天邊還留著幾點殘星。這個比擬是工友說給我聽的,聽了他說的,抬頭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這個比擬比較把石鍾乳比做獅子和象之類,意境高得多了。
在那個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著洞口射進來的光,所以不須照燈,通體雪亮,所謂殘星,其實是白色石鍾乳的反光。
這個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沒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雙龍洞泉水的上源。
現在把徐霞客記冰壺洞的文句抄在這裏,以供參證。“洞門仰如張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滾滾不見其底。乃攀隙倚空入。忽聞水聲轟轟,秉炬從之,則洞之中央,一瀑從空下墜,冰花玉屑,從黑暗處耀成潔彩。水穴石中,莫稔所去。乃依炬四窮,其深陷逾朝真,而屈曲少遜。”
195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