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亂成絲,攀析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並是為相思!”
元帝的《詠陽雲樓簷柳》隻末句二、三、四字失粘:
“楊柳非花樹,依樓自覺春——枝邊通粉色,葉裏映紅巾,帶日交簾影,因吹掃席塵。拂簷應有意,偏宜桃李人。”
元帝又有《折楊柳》,吳均有《春詠》《主人池前鶴》及柳惲的《搗衣詩》第一、四首,皆有數字失粘。何遜何遜(472?—519?),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的《慈姥磯》,平仄頗安,然三、四裁對尚不工整:
“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賞夕,暫解在鄉憂。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
王籍的《入若耶溪》裁對工了,平仄還有毛病: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嗓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以後諸家作品甚多,都有微瑕。直到張正見張正見(?—575),南朝詩人。的《關山月》才純粹了:
“岩間度月華,流彩映山斜:暈逐連城璧,輪隨出塞車。
唐蓂遙合影,秦桂遠分花。欲驗盈虛理,方知道路賒。”
梁劉勰曰:“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於吻,玲玲如振玉,詞靡於耳,累累如貫珠。”此即沈約所謂“前有浮聲,後須切響”者是也。可知當時於聲調一道,研究到很精細了。
第四節七律的進化
律詩之發展,絲變毫移,初非旦夕之功。其始也,有句的組織,有章的組織,亦有句的聲調,有節的聲調,有章的聲調,或隔代備體,或殊方創格;然後後起者掇拾前法,拚綴眾製,初猶彼備此缺,前洽後乖,繼乃漸臻純粹,以成律體;正如沙中和丸,愈轉愈大,愈轉愈圓也。
大概到六朝,作詩不獨為抒寫性情,且成為一種藝術了。當時,雖然兵患頻仍,究竟苦的隻是平民;那些貴胄的奢靡,實為空前所未有。物質的享樂無極,藝術便因之而興。從曹氏父子以至隋煬帝,中間的帝王公子鮮有不工吟詠者。於是文士才人,飆興雲集,會中於皇宮;君臣酬唱,蔚為奇觀。這種情形,方之歐西,則法之路易十四時,庶幾近之。蓋藝術必茁於優遊侈麗的環境中,而綺靡如律詩之藝術為尤然。
五律之源,既已溯矣,則七律不必縷論。因後者乃前者所茁之枝也。漢初《雞鳴歌》曰:
“曲終漏盡嚴具陳,月沒星稀天下旦。”
此七言律句之祖也,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曰:
“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亦七言律句之濫觴也。此後七言詩不可多見,間有之,率皆散行。鮑照的《行路難》中有句曰:
“紅顏零落歲將墓,寒光宛轉時欲沉。”
然在當時競尚五言,七言垂絕之際,忽得此聯,真鳳毛麟角也。梁簡文帝有《春情》一首,屬對絕似七律,惟篇末雜以五言二句。至江總時,五律之體畢具,乃有《閨怨篇》,大似七言排律:
“寂寂青樓大道邊,紛紛白雪綺窗前;池上鴛鴦不獨自,帳中蘇合還空然;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遼西水凍春應少,薊北鴻來路幾千。願君關山及早度,照妾桃李片時妍!”
溫子升溫子升(495—547),字鵬舉,濟陰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學家,官至中軍大將軍。之《搗衣》,王之《北山》,及陳後主之《聽箏》,皆簡文《春情》之類,茲不贅錄。惟庾信之《烏夜啼》組織始全律體:
“促柱繁紡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禦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恒夜啼?”
然其聲律猶多未諧。至唐興宋之問、沈佺期等起而“研揣聲音,浮切不差”,於是七律之體製,始大備矣。
蓋曆漢、魏、晉、宋,七言之製寥寥焉。齊、梁而還,作者漸眾,七律之胚胎亦見於此時。曾幾何時,遞閱陳、隋以及初唐,而其體製,遂告大成;抑何其進化之速也!且七律之體,不成於五律之前,而成於其後,又豈偶然哉?吾故曰七律未嚐獨立而進化,蓋實五律之茁枝耳。夫七律五律,僅句間字數不同,初未有他別。故五律之體既成,七律實亦在其中;二者固無異源之理也。然謂七律與古詩全無關係,則亦拘論。七律雖出自五律,然斷不致全乎不受此前若斷若續之七言古體之影響;至少,其七言之句格則固古詩之遺也。今將五律七津之源流,列為圖式以醒目:
五古——五律
七古——七律
第三章組織
有句的的組織,有章的組織。格律矩範悉求工整;此律詩之名之所由起也。
第一節對仗
句指對仗句也。此乃律詩之發端。句的組織的正格是上聯第一字對下聯第一字,第二字對第二字,以此類推。如:
“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蒹葭淅瀝含秋霧,桔柚玲瓏透夕陽。”
然大家每以詭變出奇,於是有借對、扇對、就對諸法焉。借對之種類甚多,有借字音者,有借字義者。借字音者如:
“樽開柏葉酒,燈發九枝花。”
“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
“高騰霄鳳渚,下睨塞鴻賓。”
“次第尋書劄,呼兒檢贈詩。”
“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
“天子居丹扆,廷臣獻六箴。”
“青門無外事,尺地是生涯。”
“白發不愁身外事,六幺且聽醉中詞。”
此借“柏”作“百”以對“九”,借“下”作“夏”以對“秋”,借“渚”作“主”以對“賓”,借“第”作“弟”以對“子”,借“楊”作“羊”以對“雞”,借“六”作“綠”以對“丹”,借“尺”作“赤”以對“青”,又借“六”作“綠”以對“白”也。借字義者如:
“羊腸連九阪,熊耳對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