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本山名,此則借“熊”以對“羊”,借“腸”以對“耳”;取其字之義也。又如:
“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
“水衣”本藻名,此則借其字之義,以“水”對“山”,以“衣”對“樹”。又如:
“此日六軍同駐馬,他年七夕笑牽牛。”
“七夕”是專名,“六軍”是泛名,對其字之義也;“牽牛”亦一專名,“駐”為動詞,“馬”為泛名詞,對以“牽”與“牛”,亦取其字之義。他如:
“麵帶霜威辭鳳闕,口傳天語到雞林。”
“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雞林”、“石頭”皆地名,此借其字義以對“鳳闕”、“江底”。
“對月夜窮黃石略,望雲秋計黑山程。”
“黃石”人名,“黑山”山名,不當為對;對其字之義也。
“身無彼我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
“真如”佛語也,“謂實體實性而永久不變之真理”,以對“彼我”,又借其字之義耳。又如杜詩: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一聯亦屬此類。劉熙《釋名》謂:“十丈曰尋,倍尋曰常。”是“尋常”亦數目字,故能借以對“七十”。王安石詩:
“自喜田園安五柳,但嫌屍祝擾庚桑。”
《石林詩話》謂:“‘庚’亦自是數,蓋以十千數之也。”故得借之以對“五”。
律詩中又有所謂扇對者:三與五對,四與六對也。此法白居易常用之,然後世治之者甚少。例如:
“新篇日日成,不是愛聲名;舊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
又如:
“我隨鵷鷺入煙雲,謬上丹墀為近臣;君同鸞鳳棲荊棘,猶著青袍作選人。”
就對者,就本句中自以為對也。有字與字為對者,有詞與詞為對者。字與字為對者如:
“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身無彼我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
“卻緣桂玉無門住,不算山川去路賒。”
“等閑遇事成歌詠,取次衝筵隱姓名。”
不知者將謂“氣色”斷難對“金銀”,“四十”更不能對“飛騰”。豈知此處“氣”對“色”,“金”對“銀”,“四”對“十”,“飛”對“騰”哉?餘皆以此類推。
詞與詞對者如:
“才歸龍尾含雞舌,更立螭頭運兔毫。”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九陌塵埃千騎合,萬方臣妾一聲歡。”
“一枝一影寒山裏,野水野花清露時。”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銀台直北金鑾外,暑雨初晴皓月中。”
“亂山孤店雁聲晚,一馬二童溪路秋。”
此則“龍尾”對“雞舌”,“螭頭”對“兔毫”。餘以類推。李商隱有《當句有對》一詩,則通首皆用就對法者:
“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含霧氣千。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
大凡對仗,駢字儷詞而已。至於全句之意,對與不對,無關係也。如:
“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麵魚吹柳絮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字對詞對而兼對全句之意者也。
“今君度砂磧,累月斷人煙。”
“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
“樂哉客膝地,著此曲肱崩。”
“中秋雲淨出滄海,半夜露寒當碧天。”
“青雲滿眼應驕我,白發渾頭莫恨渠。”
“睫在眼前猶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身事未知何日了,馬蹄惟覺到秋忙。”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請看行路無窮淚,盡是當年不忍欺。”
“豈知鶴發殘年叟,猶讀蠅頭細字書?”
上列各聯,意皆直貫,而非並列,然字麵詞麵則猶對偶也。蘇軾有一聯,雖為古詩,然最能代表這種句的組織法:
“守子不貪寶,完我無瑕玉。”
至於對字對詞有一即可。如: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貝多紙上經文動,如意瓶中佛爪飛。”
前聯字對而詞不對,後聯詞對而字不對。若:
“前身自是虜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
則詞字兼對者也。
第二節章的邊幀
八句為一章,此律詩之定格也。汪師韓曰:“三百篇之詩,章八句者為多,此外則十二句為止耳。唐律限以八句,雖體格非古,不可謂非天地自然之節奏也。風雅之詩,獨《賓之初筵》一詩有多至章十四句者……孔疏所謂‘真言寫誌,不必殷勤’者也。近有作詩話著,謂齊、梁以來,樂府限以八句,不複有詠歌嗟歎之意。夫齊、梁以來樂府,固是不如漢、魏。然其所以不如者,豈八句之謂?”律詩乃抒情之工具,宜乎約辭含意,然後句無餘字,篇無長語,而一唱三歎,自有弦外之音。抒情之詩,無中外古今,邊幀皆極有限,所謂“天地自然之節奏”,不其然乎?故中詩之律體,猶之英詩之“十四行詩”(Sonnet)不短不長實為最佳之詩體。律詩八句為一章,取數之八,又非無謂。蓋均齊為中國藝術之特質,八之為數,最均齊之數也。(參觀《辨質》章)
然律詩亦有六句便成一首者。李白《送羽林陶將軍》雲: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萬裏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此為六句律詩之始。以後惟白居易最多,如《寒閨夜》《縣西郊秋寄馬造》《留題杭州郡齋》《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孤竹寺石榴花侍禦小妓乞詩》,皆用此體。《昌黎集》中亦間有之,如《謝李員外寄紙筆》雲:
“題是臨池後,分從寄草餘;兔尖針莫並,繭淨雪難如。莫怪殷勤謝,虞卿正著書。”
此又五言之六句律體詩也。
第三節章的局勢
律詩之最正當的局勢為頸腹兩聯平行並列,首尾各作一束。若以圖式表之,當如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