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龍曆600年,秦帝國之龍帝:帝傑,正直壯年之際,卻突然傳出暴病而亡的消息,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紛猜測,相互懷疑,人心不穩,太後向刑部下達了死命令:限令1個月之內必須查出龍帝死因以及幕後的黑手,否則提頭來見。一時間刑部上下忙的是不可開交,但是每每即將查出一點線索的時候,卻突然被掐斷了,知情人士或死或失蹤,簡直無法繼續再查下去。

一個月限期已到,刑部尚書自知難免一死,便在家中服毒自盡,而末代龍帝之死,也成了當時的一大懸案。

在龍帝死前,共有皇子七人,但並未立太子之位。然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朝中奏折都暫由太後處理,先祖曾立下規矩,後宮不得參政,由太後處理政事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太後便在七位皇孫中挑選一位作為太子,繼承大統。

以內閣首輔張正傑為首的文官一係,大力舉薦大皇子帝林為太子,並上書太後道:普天之下,長子為先,無論大小家族,莫不是長子繼承其父之資產,意誌,實為正統。立長子為太子,必可平複天下悠悠之口,亦符合祖宗禮法。

以龍騎將軍龐休為首的武將一派,則推舉三皇子帝治為太子,於朝堂上與文官一係辯曰:三皇子熟讀兵書,雄材大略,為人深謀遠慮,不恃才傲物,又深得民心,定可為秦帝國開疆拓土,再創千秋大業。

而以朝中親王,皇後之兄長肅親王為首的貴族一派,則堅持皇後之子,即五皇子帝軒為太子,稱五皇子為皇後所生,皇後為一國之母,其子理應由繼承皇位。

三方於朝堂之上辯論不休,太後每日聽的頭都大了,但是卻一直無法從中權衡,三派勢均力敵,打破平衡就會引起動亂,一時之間竟然毫無辦法。而各位皇子亦加緊籠絡人心,爭取地方手握兵權之節度使的支持,以求獲得更多的籌碼,奪取帝位。一時間各地招兵買馬,屯糧練兵,鑄造兵器。而三位皇子之外,尤以七皇子的實力最為雄厚,七皇子得到了處州節度使的支持,處州地處江南之地,因其水網便利,往來商船眾多,當地家家富裕,糧草充足,如若開戰,必然可召集大批軍隊。

龍曆601年,正當各位皇子招兵買馬之際,帝都承陽城中傳來消息,太後遇刺,中毒身亡。一時間朝中群龍無首,各派人馬相互指責對方意圖謀反,朝堂之上更是大打出手,全然不顧平日的臉麵,最後手握實權者直接舉家外遷,各個王公皇子亦帶著各家家將,親信回到封地,準備開戰。

龍曆602年,籌備已久的大皇子首先發難,於三月初一率軍占領皇宮,並命手下大將率領10萬大軍,於帝都所在的秦州出發,一路勢如破竹,矛頭直指五皇子的青州,並於三個月的大戰之後,與七月初消滅五皇子的勢力,占據青州,並懾服二皇子帝賢帶趙州部將歸順。二皇子歸順之後即遭幽禁,其部下或死或投奔其餘皇子去了。而三皇子有龍騎大將軍的支持,亦占據滇州,粵州,並攻下六皇子所在的閩州,六皇子於戰亂之中失蹤;而七皇子則突然攻下鄂州,殺死親大皇子的鄂州節度使易欣,占領鄂州。而四皇子明哲保身,將其所在的江州貢獻給了七皇子,帶著妻妾乘船出海,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