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十大悲劇多帶上一個“歡樂的尾巴”,或夫妻團聚,或鴛鴦翔雲,或仙宮重會,或鋤奸複仇。
不要以為有了一個“歡樂的尾巴”就不是悲劇了。無論是從悲劇的結構、人物,還是從悲劇意識而言,中國古典十大悲劇都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精忠旗》、《清忠譜》、《竇娥冤》隨著悲劇情節層層推進,最終以主人公的死亡達到高潮,往往在主人公的最終死亡之後又加上了申冤昭雪、仇人毀滅的結局。這樣的結局給人以痛苦的精神折磨與沉思。壞人雖死,好人終滅,團圓無望,主人公的死亡已將悲劇推向高潮,因而,“歡樂的尾巴”並不改變整個悲劇性質。
《嬌紅記》的結局是一個痛苦的“團圓”,男女主人公以死殉情,雙雙成仙之後,仍難以排遣人間萬種愁懷:“兩鴛鴦,雙飛隴頭,似啼鵑哀鳴樹頭。覷山空水幽,覷山家水幽,白雲天際,千載悠悠。一點衷情,甚日還休。歎累累滿目荒丘。回首處,涕交流。”這種浪漫主義的結局,更增添了悲劇的氛圍和色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歡樂的尾巴”並不歡樂。
《長生殿》、《漢宮秋》、《桃花扇》悲劇性衝突的發生、發展與高潮都緊緊圍繞著主人公愛情與事業的矛盾與衝撞,要江山還是要美人,這是一種兩難選擇。無論是作為君主還是平民,在負有重大責任的他們作出痛苦抉擇時,悲劇的高潮就已悄然來到,而埋玉、投河都是這種高潮的一部分。
在《漢宮秋》、《長生殿》中,當主人公的愛情毀滅後,一個是掛圖解悶,聽孤鴻淒鳴,一個是聽秋雨梧桐,夢中相會。
《桃花扇》的主人公李香君、侯方域曆盡磨難再度相逢,卻已不知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君在哪裏,父在哪裏,隻能帶著亡國之痛遁入空門。主人公們理想失落而產生的心靈痛苦,從而對命運的絕望,又豈有歡樂可言?
就中國古典十大悲劇結果來看,它們一般以主人公的滅亡或超脫以實體性的逆境結局,但在這些大悲之後,還往往有一些安慰性的小喜,如趙五娘贍養公婆,祝發買葬,哀而不傷,千裏尋夫,終得團圓;《長生殿》的仙宮重會、《趙氏孤兒》的鋤奸複仇、竇娥最後的平冤伸雪、《嬌紅記》的鴛鴦翔雲……
這些結局的亮色,隻是適度地衝淡和抑止了由死亡或不幸造成的過度悲傷。主人公的悲與喜得到中和,也鮮明地體現在作者的情感態度上。不論是竇娥、王昭君,還是楊玉環、白素貞,甚至漢元帝、唐明皇,他們都無法擺脫悲劇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