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琵琶記(1)(1 / 3)

元·高明

東漢建元年間,在陳留郡城的蔡家莊有一個的蔡老員外,他高齡八十。蔡邕(字伯喈)是他的獨生兒子。蔡邕三十來歲,長得一表人才,自幼就聰慧無比,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如今已經是學富五車。他還是一個出名的大孝子,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和睦鄉裏。父母見兒子品行端正,學業有成,更是望子成龍,盼他早日取得功名,以便光宗耀祖。

這一年,蔡老夫婦為蔡邕選配了美貌賢惠的趙五娘做妻子。趙五娘長得秀麗端莊,姿容俊雅。她不僅工於針線,勤於家事,並通曉史書,善吟詩作畫。自嫁到蔡家,見丈夫才貌雙全,滿心歡喜,慶幸自己找到了個如意郎君。夫妻二人是情投意合,恩愛無比。他們的家境小康,生活得安寧舒暢。

蔡家自娶來了趙五娘,全家人和睦相處,媳婦盡心侍奉公婆,公婆滿意媳婦,日子過得順順當當,不知不覺中過了兩個月,到了陽春三月。

這天,適逢蔡老員外八十歲的生日,蔡邕為表孝順之心,就和五娘為爹爹擺下壽筵。

蔡家莊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蔡老員外和老夫人笑容滿麵地坐在大堂正中,與一些年長的親戚朋友敘話。蔡邕則來往穿梭於人群之中,忙於接待客人,大堂上一片祝酒碰杯之聲。

有的道:“祝老員外身體健康!”

又一個大聲說:“祝老員外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還有的人在低聲議論:“說到福氣,我看也沒人比得過這蔡家兩老。兒子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娶個兒媳婦又是這般美貌賢淑,真是有福氣啊!”

麵對眾人的恭維和奉承,蔡老員外得意地撫著白須,老夫人臉上笑成了一朵花。

過了好一陣,坐在蔡老員外身旁的一位老人站了起來,大聲說道:“老員外,令郎才華出眾,人品又好,琴棋書畫,在陳留第一。為何他年過三十還不去考取功名呢?難道老員外要把這匹寶馬永遠關在家中嗎?”說話者是西村的馬員外。這馬員外早年在朝中為官,如今已卸職賦閑,歸隱園林。他平日極愛蔡邕的人品才學,常勸他誌當存高遠,不可辜負了清平盛世。今日酒酣耳熱之後,不免又舊話重提。

蔡公聽了這話,長歎一聲,原先舒展的眉頭皺了起來,說道:“老哥,不瞞你說,我這孩兒從小喜歡讀書作賦,我也曾指望他長大之後考取功名,做個忠孝兩全之人。不想他眷戀閨房,胸無大誌,著實令我傷心。”

坐在一邊的蔡婆,忍不住插嘴道:“員外你怎麼不好好地想一想,你我都已經年過八旬,大半截身子都已埋在土裏。今年我們還能和親戚朋友,兒子媳婦歡聚一堂,明年此時,誰知道這把老骨頭還在不在世上。再說,你們蔡家幾代都是一脈單傳,現在媳婦才娶過來兩個月,你又要趕兒子到遙遠的都城應考,這不是成心讓蔡家絕後嗎?”蔡婆脾氣是最急躁的,見蔡公又在大庭廣眾之下責怪兒子,便不顧一切數落起來。

“婦人之見!你就知道小家庭、抱孫子,連什麼叫忠孝節義都不懂。”對蔡婆的指責,蔡老員外顯得不屑一顧。

“爹,娘,你們都少說幾句。”在一旁招待客人的蔡邕,這時聽到父母為自己的事吵了起來,趕忙跑過來勸說。他對蔡公說:“爹,請你息怒。孩兒不願到京城應考,實有萬不得已的苦衷。不是孩兒戀著媳婦,也不是孩兒沒有誌向,隻因爹娘年事已高,無人侍候,因而不願上京應考。”

“荒唐!”蔡公指著蔡邕說:“你懂不懂,做人不能光看眼前!你十載寒窗,學成濟世之才,不為朝廷出力,又為什麼?再說,等你取了功名,我們蔡家也可以光宗耀祖。”

“哎喲,又說你的光宗耀祖了!”蔡婆見丈夫這般訓斥兒子,心中憤憤不平,“古人說:‘子孝雙親樂,家和萬事成。’現在你的兒子媳婦這麼孝敬你,你還嫌不足,硬要孩兒上京都應什麼試。要是你有個三長兩短,恐怕你想見他一麵都不得。依我說,咱們一家四口,子孝父慈,夫妻和睦,過兩年再添個胖孫子,比考取任何功名都強。”

“你,你總是這樣護著兒子,他都給你嬌寵壞了!什麼也不想幹,隻想在家中貪圖安樂!”蔡公氣得胡子直抖。

“好了好了!老員外、老安人,蔡公子,你們都少說幾句。都怪老朽不該提起這件事。今天是老員外八十壽辰,是個喜慶日子,咱們該說些快活的話才對。這件事暫且不談也罷。”馬員外見兩個老人動了火氣,忙出來打圓場。眾人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不再爭吵。大堂上又響起了喝酒碰杯之聲。

趙五娘站在大堂側門的後麵,聽著他們的爭吵,隻見她眉頭緊皺,雙眼含淚。兩個月前,她從陳留城嫁到蔡家,慶幸自己找到了一個如意郎君。可是過了春節之後,公公天天催著蔡邕上京應考,且每每指責他貪戀閨房。五娘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今日當著客人的麵,公公又舊話重提,大發脾氣。五娘再也忍不住了,淚兒簌簌地流了下來。明天等著自己的還不知道是什麼命運呢?

第二天早上蔡邕像往常一樣到小梁河邊散步。晨風輕拂,河邊濕地上,一雙燕子正低頭啄泥,時而飛上枝梢,時而在風中嬉戲。他想:人要能像這對紫燕,雙飛雙宿,自由自在,脫卻一切名利的束縛,該有多好啊!

“蔡公子!”隨著一聲叫喊,一個人飛奔到蔡邕的麵前。蔡邕看時,卻是隔壁張太公家的小二,那小二氣喘籲籲地道:“蔡公子,郡衙裏來人了。老員外到處找你,叫你快回去。”看著小二那副焦急的模樣,蔡邕知道預料已久的事情就要發生了,當下快步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