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長生殿(6)(1 / 3)

道士遲疑片刻,道:“也罷。小童,你去稟高公公,貧道即在壇上,飛出元神,不論上天入地,好歹尋著娘娘。不出三日,定有消息回報。”

道童幫他穿上鶴氅,隻見他在壇上打坐畢,閉目叩齒俄頃,那元神已出竅,到處遍求玉妃魂魄去了。

楊通幽元神先來到酆都城,他敲開森羅殿的大門,道:“判官在麼?”

判官驀地跳出,跟了幾個小鬼,判官問:“仙師何事?”

通幽道:“貧道特來尋覓大唐貴妃楊玉環鬼魂。”

判官道:“這個好辦,凡是宮嬪妃後,地府另有文冊。仙師請坐,且待呈簿查看。”小鬼送上簿冊,判官遞與道士:“自家看吧。”

楊通幽從頭到尾翻了一遍,卻並無楊太真的名字。楊通幽道:“地府既無,貧道去了,不免向天上尋覓一遭也。”

道士飛到天上,在天門剛巧碰上織女。他上前施禮道:“織女娘娘,小道楊通幽叩首。”

織女道:“通幽免禮,到此何事?”

道士道:“小道奉大唐太上皇之命,尋訪玉環楊氏之魂。適從地府求之不得,特來天上找尋,還請天孫指點。”

織女聽罷,冷冷地道:“通幽,那玉環之魂,原不在地下,不在天上也。”

道士驚道:“那就怪了!”

織女道:“通幽,楊妃既無覓處,你索自去複旨便了。”

道士為難道:“娘娘,複旨不難,隻是我已誇下海口,說三日內保準找到,那太上皇一心盼著我的回音呐!”

織女道:“那李三郎馬嵬坡下已教玉碎香揉,還討甚情是?”

通幽道:“娘娘,休冤屈了人嗬!想當日亂紛紛鸞輿播遷,羽林軍惡狠狠嘩變,那時刻將驕兵頑,哪裏由得天子主張嗬!事過之後,皇上後悔不迭,至今念及,常是涕淚交並,那傷心悲淚真個要把滄海填哪!”

織女道:“如今死生久隔,歲月頻更,隻怕此情也漸淡了。”

通幽道:“天孫哪裏話來?那上皇每日裏像鸚鵡,將玉妃芳名在口裏念叨,坐著時呆想,睡夢裏驚覺,癡心一點沒變。這不,他使我上窮碧落下黃泉,盼重覓芳魂,好了此一生的心願。”

織女沉吟道:“前夜我與牛郎在鬥牛宮相會,談了一宿玉環與李三郎七夕盟誓的恩怨,牛郎曾為李三郎辯白,今他說來,果如此情真!煞亦可憐人也!”

通幽見狀,進言道:“天孫娘娘嗬,小道生憐上皇靈心一點,真情一片,因此不辭往返,甘肩辛苦為他覓芳魂。誰知她做長風吹斷鳶,莽桃源尋不出花一片。若不找到貴妃娘娘時,怎教俺黃冠獨自還呢?”

織女聽情辭懇切,也動了憐憫之心,遂道:“通幽,你若必要見她,待我指一個所在,與你去訪尋。”

她叫道士過來,附耳低語如此如此。通幽聽罷笑拜道:“多謝娘娘指引!”說罷起身,禦著天風往東海蓬萊仙山飛去……

這邊道士剛走,織女即著人召取太真來到璿璣宮,她要細探其衷曲,好加點撥指引。

太真駕香車,強驅愁緒來天上,愁眉緊鎖拜謁織女道:“娘娘在上,楊玉環叩見。”

“太真免禮,請坐了。”

“適蒙娘娘呼喚,不知有何法旨?”

“一向不曾問你,可把生前與唐天子兩下恩情,細說一遍與我知道。”

楊玉環聽說“唐天子”三字,那眼淚就不自覺湧了出來,道:“娘娘聽啟……”玉環將生前與玄宗的往事如數家珍般細說了一遍。

織女問道:“你們七月七日長殿發的山盟海誓我是聽到的,怎生他陡地心如鐵,馬嵬坡便忍心將你拋撒了呢?”

玉環痛哭流涕道:“豈是他情薄劣嗬!那兵刃縱橫,社稷阽危,蒙難君王,怎護臣妾?妾甘就死,死而無怨!與皇上毫無幹係!”說罷熱淚縱橫,哀痛欲絕。

織女道:“如今你已證仙班,情緣宜斷,若一念牽纏,怕天端又令從此墮塵劫。”

玉環上前再拜,稟道:“娘娘在上,倘得情絲再續,情願謫下仙班,又何惜人間自受折罰?”

織女感動得眼眶裏淚珠直轉,雙手扶起玉環道:“太真,坐了,我久思為你重續前緣,隻因為馬嵬之事,恨唐帝情薄負盟,難為作合。方才見道士楊通幽,說你遭難之後,唐帝痛念不衰,特令通幽升天入地,各處尋覓芳魂。我念他如此鍾情,已指引通幽到蓬萊山了,還怕你不無遺憾,故此召問。今知兩下真情,合是一對。我當上奏天庭,使你兩人,永遠成雙,以補從前離別之恨。”

玉環感激涕零,拜謝道:“多蒙娘娘憐念,隻求與上皇一見,於願足矣。”

織女道:“也罷,聞得中秋之夕,月中奏你新譜《霓裳》,必然邀你,恰好此夕正是唐帝飛升之候,你可回去,令通幽屆期徑引上皇,到月宮一見,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