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北宋末年,國勢強大的金國兵分兩路,殺向中原。粘罕率領西路大軍從大同府出發,經朔州、代州,直取太原;斡離不率領東路大軍從平州取道燕京南下。一時間,中原大地烽煙四起。金軍南下勢如破竹,連克燕京、太原,強渡黃河,攻下鄭州,很快就包圍了北宋京都東京。
早在金兵南侵之初,宋徽宗趙佶畏懼金人,急忙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宋欽宗趙桓。如今,金軍兵臨城下,大宋江山眼看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徽宗、欽宗的心裏自然似油煎一般。欽宗一麵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退敵之策,一麵派人趁著夜色,縋城而出,給稽留相州的弟弟康王趙構送去一封蠟丸密信,賜封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又封原磁州知州宗澤為副元帥,命二人趕快集結人馬,火速前去救援。
宗澤麾下有員戰將,姓嶽名飛,字鵬舉,乃湯陰縣永和鄉嶽家莊人。在嶽飛降生之時,有一隻大鳥從空中飛鳴而過,轉瞬之間就杳無蹤跡。他的父親深感驚異,便取了這個名字,希望他長大以後鵬程萬裏,遠舉高飛。
嶽飛從小聰明好學,崇尚正義,傾慕關羽、張飛等英雄。等到八九歲的時候,喜歡舞刀弄槍,拜在恩師周同門下開始習武。不出幾年,嶽飛練得一身真功夫,舉箭能夠百步穿楊,一條長槍使得無人可敵。習武期間喜讀《春秋左傳》,鑽研了《孫子兵法》。嶽飛深明大義,誌存高遠,隻望此生馳騁疆場,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名垂青史。投到宗澤麾下後由於他英勇善戰,屢建功勳,深受宗澤器重。
嶽飛在家中聽說金兵逼近京師,心中十分焦急,趕緊派牙將張憲前去打聽消息。
張憲走後,嶽飛一直心神不定。他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京師戰場的一幕幕情景,耳邊也似乎傳來了一陣陣廝殺聲。他佇立窗前,往京城方向極目遠眺。
死灰色的天空下已是一派肅殺的冬景。村外的小河早已幹涸,光禿禿的岸邊隻有幾棵枯草在寒風中顫栗。河東的大片土地已經淪陷敵手,無數的百姓正在慘遭蹂躪。現在,京師告急,二聖有難,國家危在旦夕。自己雖然忠肝義膽,壯懷激烈,通曉兵法,人強馬壯,卻身處異地,袖手旁觀,上不能保聖駕於京城,下不能救生民於水火,真是空有一副剛腸,辜負了三尺寶劍。即便痛飲千盅酒,又怎能澆去心頭這萬般愁!想到這裏,嶽飛不覺悲從中來。
他的眼光落在壁間懸掛的寶劍上,想起今天已是朔望之日,又該設案祭奠恩師,便喚來家人問道:“祭禮可已安排停當?”
“啟稟老爺,早已完備多時了。”
嶽飛摘下寶劍,來到周同的靈位前,隻見香案上已擺好了香蠟紙錢、幹果點心等祭品。他拜了數拜,手捧寶劍道:“恩師在上。我嶽飛乃男子漢大丈夫,本當橫刀立馬,勇往無前,捐軀邊野,報效朝廷,立千秋之偉業,垂萬世之芳名,豈能做紙上蠹魚,草間狐兔,飽食終日,虛度此生!如今,金師南侵,正是我出力的日子。若能擊退敵兵,解救國難,也不枉恩師教誨一場。但願恩師英靈未泯,保佑嶽飛馬到成功!”
話音剛落,張憲已急匆匆地闖了進來,見了嶽飛,倒頭便拜:“老爺,大事不好了!”
嶽飛吃了一驚,問:“出了何事?”
張憲說:“金兵已攻陷了京師。”
嶽飛大驚失色,忙問:“皇上怎樣了?”
“金人強迫皇上、上皇去青城受降,如今,兩位聖上已經北去,下落不明。”
聞此凶信,嶽飛頓覺五內俱焚,不禁仰天長嘯:“沒想到國家竟遭此大難!蒼天無情,竟讓金人得逞。兩位聖上已身陷囹圄,為臣的還有何麵目見人?聖上啊,這都是因為文官愛錢,武官怕死,才有今天。百年江山,毀於一旦,怎不叫人痛心疾首、肝膽俱裂呀!”話未說完,已淚如泉湧,泣不成聲。
張憲在一旁也涕淚漣漣。見嶽飛慟哭不已,他又勸道:“老爺不要傷心太過,保重身體要緊!”
嶽飛強忍悲痛,擦去眼淚,然後解開衣袍,露出脊背“精忠報國”四個字,說:“如今金人已攻陷京師,二帝都被拘留,難道我坐視不理、任其所為不成?”
中原大地,天寒地凍,凜冽的北風刮在人們的臉上、手上,好似刀割一般。
金軍攻克東京,滅了北宋,大喜過望。本擬繼續揮師南下,奪取整個大宋江山,卻一來數月征戰,人困馬乏;二來也擔心九省兵馬前來勤王,斷其歸路,便押解著徽、欽二帝及數千宗戚男女文武官僚、侍女仆人、演員工匠,攜載著無數的戰利品浩浩蕩蕩地班師回朝。
北宋君臣在俘虜營裏吃盡了苦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人命危在旦夕,事事要看眼色,處處須陪笑臉,被金兵呼來喝去,任雜役取樂玩耍,哪還有半點昔日風采、皇家威儀!
吏部侍郎李若水,性情剛烈,忠心耿耿,如今也成了金軍俘虜。走一路,哭一路,罵一路。罵奸臣賣國求榮,罵金人背信棄義。金軍早就聽說李若水的忠名,對他另眼相看,未加責難,意在收服其心,令其歸降。但是,越這樣李若水就越苦惱,越憤懣,越是哭,越是罵。一路黃沙,一路風塵。
二帝被擄到北國,受盡了侮辱。這天,金國百官又開宴慶功,金主吳乞買吩咐:“叫宋王跳舞,與本王作樂!”過來兩個番兵,將他父子剝去衣冠靴襪,頭上與他戴上狗皮帽子,身上穿上青衣,後邊掛上個狗尾巴,腰間掛著銅鼓,帶子上麵掛了六個大響鈴,雙手綁上細柳枝。另有金兵把銀安殿的磚地燒熱,小番把徽宗、欽宗二帝抱上去,放在熱地上,燙著腳底,疼痛難熬,不由亂跳起來,身上銅鈴鑼鼓頓時發出響聲。金邦君臣見狀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