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忙把欽差迎進來,跪聽欽差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因我國和大金國和議成功,敕命嶽飛見詔,領兵班師回朝,加封官職。”嶽飛磕頭已畢,送走欽差,呆呆發愣:和金國議和了,叫我和眾將回朝,恐怕議和是假,投降是真。我一撤兵,兀術打進來,國土又遭淪陷,百姓又受塗炭;不撤兵吧,為抗旨不遵,這如何是好?……正在進退兩難之際,軍兵來報:“元帥,欽差大人又到!”嶽飛一驚,剛要出去迎接,欽差邁步進來了:“嶽元帥,萬歲的金牌,催你火速回京。”說完,高舉金牌,叫嶽飛觀看。這金牌,是由純金打造的,上刻二龍戲珠,寫有“欽命”二字,光華奪目,是皇上親調大將用的,好比皇上親自來了,見到金牌如見皇上,如果違抗,有殺頭之罪。嶽飛忙接過,又報金牌來催,不一時,一連接到十二道金牌。內使說:“聖上命元帥速速起身,若再遲延,即是違抗聖旨了!”嶽飛默默無言,走進帳中,叫過施全、牛皋及眾將,說道:“皇上命我進京,怎敢抗旨?但奸臣在朝,此去吉凶未卜,如果我有不測,眾弟兄們要同心協力,為國家報仇雪恥,迎得二聖還朝,那時我嶽飛死也無憾了。”說罷,將帥印交與施全、牛皋收了,領了王橫和四名家將起身。眾將和一些軍士齊出大營跪送,嶽飛又用好言撫慰一番,上馬起行。朱仙鎮上的居民百姓,聽說嶽飛要走,一路攜老挈幼,頭頂香盤,挨挨擠擠,眾口同聲攀留元帥,哭聲震地。嶽飛揮淚對眾百姓說:“不要這樣!不要這樣!我不久就會回來,掃清金兵,你們一定會得到安寧。”百姓無奈,隻得閃條路讓嶽飛過去。眾將送了一程,嶽飛說:“諸位將軍,各自請回吧!”眾將灑淚與嶽飛告別,直到看不見了嶽飛,才各自回營。
嶽飛剛剛收兵南返,金兀術就提取大軍,再次攻占了嶽軍收複的失地。宋軍撤的撤,跑的跑;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舉國上下,無不痛罵國賊秦檜。
秦檜見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獲得成功,不禁喘了一口大氣。為防備嶽飛等人日後滋生事端,又密奏高宗,剝奪了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員大將的兵權,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掌管軍國要政的樞密院正使,嶽飛為副使,明升其官,實則架空。高宗擔心三大將功高震主,即準其所奏。秦檜如願以償,更是得意。然而,隻要嶽飛一日在世,他的心裏就一日不穩,投降金人也就隻是鏡中花、水中月。所以,他的下一步,就是要除掉嶽飛,以絕心腹大患。
新任樞密使張俊,乃陝西鳳翔府成紀縣人氏,原為綠林中人,頗負才名,後因勤王有功,遂不斷升遷。他為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對嶽飛的聲名功績,更是看在眼裏,氣在心裏。嶽飛與他小有過節,他就耿耿於懷,伺機報複。雖說身為大將,曾帶兵抗金,但如今卻趨炎附勢,投靠了秦檜,口口聲聲要和。他深知秦檜最恨嶽飛,就常在秦檜麵前煽風點火,肆意貶損,一來可以打擊嶽飛,二來可以討好秦檜,可謂一舉兩得。這日聽說秦檜召見,急忙趨身前往。
張俊得知秦檜也恨嶽飛死後,獻計道:“晚生有一計,定可平地三尺浪,叫嶽飛有口莫辯,死無葬身之地。”
秦檜忙問:“樞密,什麼樣的妙計?”
張俊頓了頓,隨後緩緩說道:“嶽飛部將王貴、王俊,都與他父子有仇。王俊素有潑皮之稱,無信無義,極有用處。王貴雖然勇猛,卻心有怨氣。待將他二人喚到此處,太師即恩威並重,叫他捏造一段話,指控嶽飛。然後,先將張憲捉來嚴刑拷打,逼其招供,再拿嶽飛父子,使其自相攻擊,破綻百出,皇上也不會懷疑了。”
秦檜聽後連連聲說:“妙啊!妙啊!隻是那告密文狀怎麼寫?”
張俊即從懷中掏出一紙,呈與秦檜,說:“恩相不用費心,晚生早已寫好在此。”
秦檜看罷,撫掌大笑:“真是妙不可言!妙不可言!那二人何在,就煩請樞密喚他前來。”
張俊即刻叫人將王貴、王俊傳到相府。秦檜見王俊油頭滑腦,王貴憨直莽撞,心中暗想:這老官兒還真有眼力。隨後說道:“我久聞二位生性耿直,懷才不遇,招人怨尤,幾乎性命不保。如今張樞密竭力推舉,他日必可飛黃騰達、青雲直上。”
二人忙說:“不敢。”
秦檜神色嚴厲,問:“你二人可是前來告密的,快說上來。”
王俊應聲道:“是來告密的。”
王貴則摸不著頭腦:“有何密告之事?”
王俊又說:“是告密的。”
王貴大惑不解:“你要密告什麼?你說。”
王俊白眼一翻,竟說:“還是你先說,我一時說不出來。”
張俊見二人爭來爭去,便低聲向秦檜稟道:“晚生尚未能向他二人說明。”然後,對二人厲聲道,“就是張憲圖謀不軌、屯軍襄陽、逼皇上歸還嶽飛兵權一事。你二人已有告密書信在此。”
王俊叩頭道:“對對,是有告密信,是有告密信。”王貴更是驚詫不已:“哪還有什麼告密信?”
張俊亮出紙來,說:“這不是告密信,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