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竇娥冤(1)(1 / 3)

元·關漢卿

元朝初年,窮秀才竇天章逃避戰亂,最後流落到楚州城,他自幼學習儒家文化,飽讀聖賢詩書,滿腹經綸。無奈時運不濟,一直未能考取功名。更不幸的是他早年喪妻,撇下一個3歲的女孩。如今女兒端雲已經長到七歲,生得聰明俊秀。父女倆人相依為命,一直掙紮在貧困線。

楚州城裏有個蔡婆婆,她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寡婦。她丈夫原來是個走街串巷的小販,家中積蓄了一些錢財。不幸的是她丈夫因病過早地離開人世,留下一個隻有八歲的兒子和她一起生活。蔡婆婆不會做別的事情,隻好靠放債收息過日子,娘兒倆的日子過得倒也寬裕、安樂。平日裏蔡婆婆不是出門討錢要債,就是串鄰訪親。

這一天,蔡婆婆沒有出門收取利息,不時地來到門口向外東張西望。她的兒子扯著她衣角問:“媽媽,你為什麼老是到門口張望?”

蔡婆婆隻是朝兒子笑笑,不知說什麼是好。她想:兒子太小,還不懂馬上要辦的這件事與他一生有關。哎,管他懂不懂,說一說給他聽聽吧。她一手撫摸著兒子的頭,另一手又握住兒子的兩隻小手,像扯家常似的訴說著:“今天,娘替你招媳婦了……”

原來竇秀才去年向蔡婆婆借了二十兩銀子,如今連本帶利該還四十兩。蔡婆婆已多次前往討還,但竇秀才連買米的錢都沒有著落,哪有錢來還債!

蔡婆婆早就相中了竇秀才的女兒端雲,見他無力還債,便乘機提出讓端雲來做她的兒媳婦,以抵那四十兩銀子債。

竇秀才聽說朝廷開科取仕的消息,想去趕考但麵對現實愁眉不展,而女兒端雲年僅七歲,總不能帶著女兒去趕考。這女兒如何安排?麵對蔡婆婆提出的條件隻好答應,商定好今天上午他將親自送女兒到蔡婆婆家來。

竇秀才牽住女兒的手,心頭好似萬箭穿心。他的腦海中回想著:妻子死後,自己拉扯著女兒艱難地度過了四個年頭,生活時常限於困頓,不得不向蔡婆婆借錢。如今還不起債,她又多次催逼,況且會試日期已到,要去京城趕考,路費又無處取借,隻得將親骨肉送給蔡婆婆。竇秀才知道,女兒哪裏是去做媳婦,分明是賣給她罷了。

太陽已近晌午,竇秀才萬般無奈攜著端雲走出家門。聰慧靈巧的端雲看到爹爹垂頭喪氣,一臉痛苦,便輕輕地問道:“爹爹,咱們今天到哪裏去?”

竇秀才愧對女兒,隻好支支吾吾地說:“孩子,爹爹送你到一個親戚家去。”

端雲疑惑地看著爹爹,不高興地說:“你別哄我,你不是說咱們在這裏無親無故嗎?”

竇秀才聽了女兒的話無言以對,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和痛苦,隻好默默無語地領著女兒向前走去,邁動的腳步卻是越發地沉重,北風呼呼地迎麵吹著,心情也是越發地沉重。來到蔡婆婆的家門口。

“蔡婆婆在家嗎?”竇秀才輕叩著房門,小聲問道。

“在啊,秀才快請家裏坐,我等了一上午了!”蔡婆婆應聲出來。

“小生今日將女兒端雲送來與婆婆,怎敢說做媳婦,隻與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進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兒在此,隻望婆婆多擔待。”竇秀才的語氣誠懇而且謙卑。

“不要再客氣了,我們是親家了。你以前本利要還我四十兩銀子,這是借錢的文書,還了你,我再送與你十兩銀子做進京趕考的盤纏。親家,你不要嫌少啊。”蔡婆婆說著,把十兩銀子送到秀才手裏。

竇秀才慌忙說:“多謝婆婆了!以前借的還沒有還你,今日你又送我盤纏,此恩來日必當重報。婆婆,女兒端雲年幼不懂事,請婆婆多照顧些。倘若她做錯了事,該打時,請你看我麵上隻罵她幾句就算了;該罵時,望你隻開導她幾句,別和她細計較……”

蔡婆婆笑著回答說:“親家,這不用你囑咐,既然端雲到了我家,我會把她當做親女兒看待的。請你盡管放心地去趕考就是了。”

竇秀才轉身把女兒摟在懷裏,幾乎心碎腸斷,他輕輕地拭去滴在端雲臉上的淚珠,叮囑道:“孩子,你千萬要聽話。從今以後,你不比在我跟前了,我是你親爹,能將就你,如今你在這裏不要頑皮,任性子,免得挨打受罵。孩兒啊,爹之所以把你送到這裏來,實在是出於無奈!”說完,秀才悲痛欲絕,眼含著淚花,向外走去。

端雲哭著撲向門外,連聲喊著:“爹爹,你不能丟下我不管,我要跟你一塊兒走!”這時,蔡婆婆急忙上前拉住端雲的手說:“孩子,你在我家,我會把你當做親生女兒相待的,不要哭,跟我進屋去吧,要不會讓你爹爹更難過的。”

蔡婆婆打心眼兒裏喜歡端雲,她想:竇秀才一旦考中,做了官,恐怕會來接走端雲,那時我豈不是人財兩空,不如早做準備。

竇天章上京趕考不久,楚州便發生了戰亂,蔡婆婆飽經世事,在兵禍初起之時就變賣家私,打點細軟,領著兒子和端雲逃出了楚州城,落腳在偏僻的山陽縣城。

山陽縣城地處楚東大山之中,不通大都盛邑,也不是兵家必爭的地方,非常安全清靜。蔡婆婆憑著攜帶的家資在此地買了一座房子,定居下來。

轉眼間兒子和端雲都長大成人,在端雲十七歲那年,蔡婆婆給她和兒子圓了房,並給端雲起了個大名,喚作竇娥。了卻了這一件大事之後,蔡婆婆便也心滿意足。再說端雲既漂亮又能幹,為人處事都極有主見,鄰裏鄉親無不誇讚蔡婆婆有個好兒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