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散.步(2)(2 / 3)

第二次會議,我提了三個建議。因為經曆了大地震,其中兩個都和地震有關。第一個建議,《關於建立民間應急救援隊的建議》,這個是受美國學者薛湧的一篇文章的影響,他談到美國每個小鎮都有民間救援隊,家家戶戶出一個壯勞力,利用節假日學習一些救災技能,集資買一些救災設備,一旦有災,迅速集結成救援隊就地展開救援。我感覺是個很好的方式。像這次汶川地震,從百裏千裏之外調軍隊,畢竟還是需要時間的。

這個建議交上去後,給我的回複是,我們的民兵隊伍就是民間應急救援隊,今後會再加強這方麵的訓練和裝備,更好地完成應急救援任務。這個回複還算行吧,我的本意是,應該家家戶戶都有人能夠參與救援,有一定的救援能力。後來看到著名誌願者陳岩組織了四川的第一個誌願者隊伍,很高興。希望這樣的群體能夠普及。比如一個小區,每家出一個人,平時參加訓練,一旦有災,可以有組織地迅速地就地展開救援。現在這個世界,災難變得撲朔迷離,毫無規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和責任啊。顯然,我的建議還沒被理解和接受。

第二個建議,《關於加強誌願者管理的若幹建議》。這個建議案是兒子和我一起寫的,他寫第一稿,我修改。2008年他兩次去災區做誌願者,感受很深。我們一共提了6條建議。後來我看到其他代表的提案,關於誌願者的就有9個。我比較放心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出台誌願者法。

第三個建議,《關於全國人大應轉變會風,帶頭開節約型會議的建議》。這個建議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其中提出的建議也是很實在很具體的,比如應當減少不必要的迎送,應當節約紙張,多用電子文件,會議期間的代表考察活動也應輕車從簡。一個節約型政府,應該從節約型會議做起,這不應該隻是套話。

很遺憾的是,對我這個建議的回複,幾乎是應付。我都記不清說了些什麼,大概意思是,已經強調了節約。這次來開會,那個令我討厭的迎送儀式依然如故,先是機場送花(花捧了一下就還給迎賓小姐了),小姐們在寒風中拍巴掌把我們送上飛機,她們辛苦我們尷尬;到了北京,進賓館時又有小姐們列隊在紅地毯兩邊拍巴掌。為何要如此呢?我們又不是英模,幹嘛要享受這種待遇?組織歡迎的人辛苦,被歡迎的人不自在,我看到好幾個代表都想從邊上溜過去。你不情我不願的事,是誰在堅持?難道是那個扛攝像機的?

其實,在每次發下來的代表手冊裏,都有節儉辦會的要求,但僅限於不互相宴請,不互贈禮品。對電子文件的使用,也有怎樣登錄人大網站查詢資料的方法,也教大家使用電子信箱,以便及時與人大機關有關部門及外界聯係。但還是有很多代表不習慣利用網絡,大會也沒有進行做宣傳指導,所以依然以紙質文件為主。看到那麼好的紙,用一次就迅速廢掉了,真是心疼。

我打算今年把這個建議再提交一次。

今年,第三次會議,我又帶來一個新提案,是關於義工的。這個是受我的老朋友李老師的啟發。李老師在美國一所大學教書,他告訴我,他每年都要投入很多時間來做義工,做一些社會工作,他的人生準則是與人為善和感恩,做義工能讓他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周圍有很多誌趣相投的朋友,他們常常在一起毫無功利目的地去做一些對社會有益的活動,讓我很羨慕。

我由此想到,如果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義工該多好,也有許許多多的公益事業該多好。這不是沒有可能啊。汶川地震後,從全國四麵八方趕到災區的誌願者,曾深深打動和溫暖了災區人民以及全國人民,我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有善良的種子,需要培育。

於是我以此為中心,寫了一個建議:《關於將每年三月第一周設定為義工周的建議》。希望通過政府的立法,大張旗鼓地開展義工活動,在義工周裏,每一個人都應該懷有公德之心,懷有感恩之心,以一個公民的身份,主動去做一件或數件有益於社會進步的事,做一件或數件有助於他人的事,或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大到去貧苦地區服務,去孤兒院養老院服務,為困難家庭捐款捐物、義務獻血等;小到為鄰居疏通一次下水道、撿拾公共場所的垃圾、關愛流浪狗流浪貓,或者向平日裏幫助過自己的人道一聲謝,向不慎傷害過的人說一聲對不起……施惠於人,快樂我心。以這樣善行,去一步步地、逐漸地、建立起每個人的公民意識,培養公民良好修養和文明習慣,提高全社會的公民素質。

希望這個建議,能夠被接受。如果今年不行,明年我再提。正好明天有個采訪,我打算先造造輿論。

我知道,很多朋友對我的提案感到不過癮,認為那麼多關乎到民生的問題沒有涉及,腐敗問題,拆遷問題,農民工問題,醫保問題,買房難問題,等等。但我是這樣認為的,提議案,必須對某個問題有深入研究,掌握大量現實情況,並對此有見解,有建設性意見。而我不具有這種能力。我會關注這些問題,在討論會上談這些問題,但我不想寫那種泛泛的隻是表示義憤的建議,沒有意義。我願盡力提出我能夠表達出準確看法和有可行建議的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