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看.望(3)(1 / 3)

鬱悶的是,今天早上網絡再次中斷。我算是和一萬號較上勁兒了。於是又撥10000報障礙。之後忽然想起,頭天那個小夥子留下一個電話給我,說有故障可以直接打給他。趕緊撥,居然停機!什麼事兒啊?切!我恨不能立即停掉這條網線,重新開一個。大街上不是到處都在散發寬帶安裝廣告嗎?

但稍稍冷靜了一下,我想那個小夥子不至於那麼壞,給我一個停機的電話,一定是他的電話卡沒錢了。下午我再試一次,果然通了。小夥子在電話裏指揮我自糾自查,最後確定,是路由器壞了。於是拔掉路由器,網絡果然通了。

經過這兩周的折騰,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過日子的定律之一是,家具電器也會鬧情緒的,會聯合起來跟你搗亂;二、一萬號的確不用撥一萬次,但撥一次是萬萬不行的;三、壟斷行業也有工作製度,電信的規定是48小時內必須修好,你以此為心理期待就不會急了;四、還是要相信人,多給人一次機會也是多給自己一次機會;五、我已經有網癮了,即使不上網的時候,也得讓網絡處於暢通狀態;六、比起到處發生的水災和台風,能在家裏修這修那,是一件幸福的事。

2010年7月23日

渴望神賜的夢

晚上去看了《盜夢空間》。雖然時間長達近兩個半小時,但注意力一直被緊緊抓住,不覺長。現實與夢境交織,夢境與夢境重疊,相互穿越,難解難分。有帥哥,有美女,有愛情,有懸疑,有科幻,也有哲理,幾乎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都有,難怪一上映就好評如潮,連續三周蟬聯北美票房冠軍,已經掙了6億美元。

之前就聽很多人說,該劇劇情很複雜,不易看明白。看過的人,有的說看懂了7成,有的說看懂了5成。聞聽此言,我的好奇心頓時被挑起,所以今天一看成都上映了,馬上跑去看。

去時還有些忐忑,真要看不懂怎麼辦?因此與以往看電影不同,仿佛不是去享受,而是去上課,態度很認真。結果順利地看下來,一點兒也沒糊塗。幾重夢境,幾條線索,了然於心。

可是我卻很難說我喜歡它。

當然還是很佩服這編劇,有這樣的奇特思路:盜夢(去夢中盜取他人的想法)——為了盜夢而造夢,將人引入人造的夢中——在夢中把某個想法植入他人的大腦,以期這想法在他的頭腦中固執地生長蔓延……也佩服導演和演員們,將這樣的想象演繹得如此逼真。特技很精彩,令人歎為觀止。

是感官的盛宴,心卻依然饑渴。

看的時候,忽然想起一道腦筋急轉彎題:怎樣讓夢想變為現實?(答案是“醒過來”。)

還想到了莊周夢蝶。分不清夢和現實,這樣的思考中國一定早於西方。

還想到了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析夢,是為了幫人了解自己,而這部片子,卻是為了控製他人的夢,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主人公因為造夢而失去了愛妻,又為了實現自己最簡單的夢想(回家),再造出無數複雜詭異的夢境,在經曆了一層又一層的夢中夢之後,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或者說,把自己的現實,變成了他的夢。(寫到這兒我忽然意識到,夢想和夢境不是一回事。夢想特指美夢,夢境卻含有噩夢。)

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喜歡這部影片?

是因為現在的人越來越缺少夢想了,渴望從影片中彌補?還是因為現在人的夢想變得越來越現實了,從而期待飛越?

據說該片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的排名已經衝到第三,而前兩名是《肖申克的救贖》和《教父》。但在我,還是更喜歡前兩部影片,甚至,還有更多的我看過的電影,可以排在它的前麵。

我很懷念那種人間煙火味兒濃厚、略微有些夢幻的電影,很懷念那種從電影院走出來卻依然沉浸在電影裏的夢感(夢感這詞兒是我臨時造出來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出電影院就回到了現實中。

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曾經說過: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

而這部電影,卻將可以使人類偉大的“夢”物化了,變成了人的一個器官,變成了一個可以被盜取、被控製、被利用的工具。

也許這就是我很難喜歡它的原因。

夢原本是人類唯一能超脫現實自由飛翔的精神狀態,卻也被物化。我們真的要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人才罷休嗎?真的要把生活全部納入統一程序才罷休嗎?

人造夢畢竟是人造夢,無論多麼精彩,我依然向往神賜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