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辦理了各種複雜的手續和簽證之後,我終於出發了。
俄亥俄州立大學所在城市叫哥倫布,它是俄州的州府。大家從google地圖上可以看到它在美國中部靠東的地方。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同時又是一個已經被我念叨了一年的地方。我曆來對沒有去過的地方充滿向往。恰好今天一女友給我發了條很浪漫的短信:“遠方有什麼?這句一直讓我著迷的話,作為春天的禮物送給你。”
那我就帶著這禮物去遠方。
在接到邀請、準備前往的幾個月裏,我被無數次地問到,聽說你要去美國了?去美國哪裏?一個人去嗎?看兒子嗎(兒子早已回國)?那去幹什麼?講學(似乎難以置信)?那給你配翻譯了嗎(貌似都知道我英語臭)?去多長時間啊?什麼時候走?從哪裏轉飛機?什麼時候回來?需要我在美國的朋友幫你忙嗎?
我一次次地回答這些問題,甚至同一個人同一個問題就回答過數次。其中問的最多的就是“你什麼時候走”(剛寫到這裏就收到王甜短信,山山老師,你什麼時候走?)問這個問題相當於問我“你吃了嗎”,我都不好意思回答了,感覺這個人怎麼還不走啊?我知道大家是關心我。謝謝了,現在我終於可以在這裏一並回答並不再回答了。再回答就是新問題了:對美國感覺如何?
等我到了,住下了,倒過時差了,在地球的那頭站穩了,就給大家說說感覺如何。
2011年3月20日
(在美期間的隨筆將另行結集。)
回國一個月盤點
轉眼回國已近一個月了。雖然博客上給大家貼的還是美國圖片,但生活已經完全走上了原來的軌道。今日盤點,發現這個把月我還真做了不少事,在此作個記錄:
1.頭幾天幾乎全用來倒時差了。倒時差真是個有趣的事,人體也真是奧秘無窮,怎麼會有個生物鍾呢?那些天我總是淩晨三四點就醒,醒來神清氣爽,恨不能去教室上課。於是爬起來幽靈一樣在房間裏遊走。但一到下午就堅持不住了,哈欠一個接一個,淚流滿麵,而且吃什麼都不消化,胃也犯困。偏偏那些天總有朋友為我接風,我隻好在半夢半醒之間赴宴,真是菜朦朧來飯朦朧,瞌睡蟲在呢噥……倒時差讓我意識到我也是個凡人,人家倒一周我倒也七天,毫無超人跡象。
2.時差一調整好,就趕緊寫稿子,因為在文彙報開了專欄,關於美國之行,趁著還有熱情,一鼓作氣把餘下的幾篇都完成了。同時還整理了幾篇洋學生的作文,推薦給一家刊物,希望能發表出來,作為他們學漢語的紀念,當然也是我的紀念。
3.但真正的寫作狀態還沒有進入,於是讀書看碟。買了台灣女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還有薩蘇的《京城十案》,前者是去年新浪評選的十大好書之首,當時沒買到,這次回來剛好買到,該書被稱為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作者一輩子做學問,晚年(81歲)毅然提筆,寫下這部影響極大的作品。作品本身不說,僅此一點,值得俺學習。買《京城十案》,是因為在《讀庫》上看過其中一篇,很喜歡,就想看全部。現在看了一多半了,首先承認還是好看的,一個個案子都離奇複雜。其次說點兒不滿,第一,其中有兩個簡直是湊數的,還不如報紙上的新聞故事詳細。第二,作者好像過於貧了,說書的腔調太重。分寸分寸,寫作必須注意分寸。過了就喧賓奪主。
4.看了幾個電影,都是網上看的,一個是《低俗小說》,經人推薦,還可以吧,但是太長了,兩個多小時。第二個是《東京奏鳴曲》,如果隻作一句話影評,那就是日本男人真不可愛。第三個是《真相至上》,其實應改名為誠信至上。這個挺好看,那個主人公女記者讓我欽佩。最後一個是《戀愛那點兒小事》,泰國電影。我是第一次看泰國電影,沒想到挺好看,看了心裏很愉悅。故事很簡單,就是寫一個小姑娘從初一到初三暗戀一個學長,美好而輕鬆。強烈推薦這段時間感到鬱悶的同學觀看,具有明顯的散心養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