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手記
梅岱
可能是對文化的偏愛和熱忱,中東之行也就格外關注和留意那裏的文化。一路上的見聞,也常常以文化視野、從文化角度去觀察去思考。此行簡而言之:看文化和文化的看。當然,我的興趣不光是物化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更喜好探究尋覓那些看不見的形而上的精神層麵的文化。
因為時間緊迫,多數地方是匆匆而過,走馬觀花,很難沉下心來深究細琢,因此,隨手記下的也隻能是一些零星的浮光掠影的見聞和即興式的零碎而粗淺的思考。
一、阿拉伯人創造過許多傳奇,迪拜則創造了神話
曾幾何時,大眾傳媒中突然冒出一個陌生的名字——迪拜。出現頻率高了,自然就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迪拜轉瞬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
世界上最高的大樓在這裏誕生,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在這裏開張,世界上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的購物中心在這裏建成……
數不盡的世界之最、數不清的天下第一在這裏變成現實。
迪拜是一座城市,也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一個酋長國。曆史上,阿拉伯人創造過許多傳奇,今天地處阿拉伯半島荒原上的迪拜則創造了神話。
凡是到迪拜來的人,麵對沙漠中的高樓大廈,麵對車水馬龍的繁華街市,麵對膚色各異、新潮時尚的遊人,麵對高聳的椰樹和盛開的杜鵑……麵對這夢幻般的城市,有迷惑,有不解,當然更多的是驚奇和感動。
有人說迪拜奇跡靠的是石油,但到迪拜來才知道,迪拜的發展基本上與石油無關。上帝對迪拜有些不公,本在“富得流油”的波斯灣,偏偏迪拜的油隻有一丁點兒。他們形象地說:“是從大油桶中不慎灑落了幾滴掉在了迪拜。”而且開采已近枯竭。在迪拜的經濟總量中,石油占的份額隻有3%。
一般說來,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而迪拜身處“不毛之地”,卻成了世界上的繁華之都,的確讓人深思。生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態,一種是人文生態。迪拜的自然生態是不好,可這裏卻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生態。有寬鬆的政策,有自由開放的環境,有優質良好的服務,有現代文化的支撐。大凡抱著夢想想幹一番事業者,到這裏來好像都可以找到天地和舞台。有了好的人文環境,有了滋養文明的雨露陽光,有了人們奮鬥的動力,就可以有智慧、有知識、有生機,一切需要有的東西都可以有,乃至荒漠裏可以長出紅花綠草,窮鄉僻壤可以建成繁華的都市。造物主創造了萬物,萬物相生相克。人要與萬物相處,順應萬物又要同萬物鬥爭。人類曆史當然也是一部人同大自然鬥爭的曆史。現在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人對大自然是無能為力的,隻能順應,隻能依附。可惜這話說得太晚了點,如果我們的祖先就信奉這樣的理論,我們說不定至今還在樹上跳來跳去,還在靠吃野果生活呢!
中國的老子很可愛,我們尊重這位偉大的先哲。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作為哲學來研究還可以,如果是變成人們的行為準則就有害無益了。因為“無為”人不可立,“無為”家不可富,“無為”國不可興,“無為”世界隻能停止、倒退。
二、迪拜的模式是沒有模式的模式
迪拜的成功,吸引了不少人到這裏來參觀來學習,有些大名鼎鼎的學者來探求研究,要總結什麼“迪拜模式”,說不定“一不小心”可以弄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呢!“什麼是迪拜模式?”一位多年生活在迪拜、見證了迪拜發展成長的中國企業家說:“迪拜沒有模式,非要說迪拜模式,那就是沒有模式的模式。”沒有模式的模式,聽起來令人費解,但是這樣的解答倒是反映了迪拜成功的真諦。
其實,所謂模式大都是人為杜撰出來的,是某些文化人為嘩眾取寵設計出來的。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明白的事,非要牽強附會成一幅美麗的畫圖,要人們去求證,要人們去附會,實在沒有意義。從文化意義上講,設計和推崇模式,都是想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一個合理的、天經地義的文化坐標,目的是使自己的觀點變成真理。
研究推廣所謂模式有百害而無一利。一國一城發展進步不會有模式,也不應該有模式。這不同於工業生產,先設計模具然後去製造標準件。中國領導人曾說過,大千世界豐富多彩,為什麼非要有統一的模式?我們曾經有過熱衷於模式的教訓。當年照抄照搬蘇聯模式,結果沒有成功而收獲了教訓。我們不能妄評蘇聯模式的優劣,假如它沒有枯萎而長成參天大樹,那也是在蘇聯的土地上,沐浴著蘇聯的陽光雨露長成的。至於西方一些人,非要強加於人地推廣他們的模式,也在許多地方碰了壁。也有一些“東施效顰”者,非但沒有變成美女,原來的一點顏色也失去了。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智者,早就提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路和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道路和模式,中國人隻能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所有的路都是在原本沒有路的地上走出來的。中國三十年的改革發展沒借鑒什麼模式,不是成功了嗎?我們不要迷信世界上有什麼普世模式,也不要天真地聽信一些“大忽悠”奉承我們的什麼模式。什麼人一旦對模式感興趣,必然會鑽進圈套而被禁錮,被綁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