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從患得患失到心安理得
隨著實踐的深入,你會發現《弟子規》也有矛盾之處。比如說“人有私,切莫說”和“凡出言,信為先”撞了車。對一個學生來講,同學做了錯事,老師問他誰做的呀?因為學過《弟子規》,就有了一個兩難。跟老師說吧,《弟子規》說,“人有私,切莫說”,不跟老師說吧,它要求我們“凡出言,信為先”。這個時候學生如果問你,你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回答?這就要求我們找到一個更高的原則,“善相勸,德皆建”,就要看你的動機是什麼,你的動機是讓老師懲罰他一頓呢,還是幫助他改過。為此,《弟子規》需要我們辯證地學,辯證地用,更需要我們帶著一種超越性精神去學習,去教學,去傳播,去實踐。
如果我們不以一種超越性的精神去學習,去教學,去傳播,去實踐,要想真正把《弟子規》推廣開來,是很難的。大多數孩子會將信將疑,包括家長、校長,他們會認為《弟子規》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要讓《弟子規》解決現代人的問題,一定要把《弟子規》背後隱藏的大邏輯給大家講清楚,如果講不清楚,那麼《弟子規》隻是一篇華文而已。那麼怎樣才能把這個大邏輯講清楚,我們首先要發現問題。現代人到底在哪兒出了問題,哪兒需要這把鑰匙,要搞清楚。
現代人活得非常累,非常辛苦,非常可憐,比任何一個時代,人們的心靈負擔都重,重在哪兒?重在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信息的時代,重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風特別大,樹欲靜而風不止,你靜不下來。如果一個人找不到一種強大的安妥自已的力量,那他的一生都在飄搖之中,更別說幸福。心理學家調查,現在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焦慮症,而且是重焦慮症。
有人給我講,他把錢存在銀行覺得十分不安全,為什麼呢?擔心銀行會破產,那樣我存在銀行的錢不是歸零了嗎?你說怎麼辦啊?我說那你把那些錢取出來兌成真金實銀放在家裏啊。他說那更不安全,如果被小偷盯上,歸零得更快。我說那你把錢分存在不同的銀行。他想了想說,還是不安全,要是哪一天,他發生一個什麼意外,來不及把密碼告訴孩子和太太,這不又歸零了嗎?
還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每天出門上班的時候,感覺很恐懼。為什麼呢?他說走上大街的時候,看見那麼多的車,萬一哪一個車主正好是喝過酒的,或者正好是變態的,撞上來怎麼辦?
還有一位家長給我說,每天孩子出門時,她心裏就很緊張。媒體報道全國每年有1400萬人墮胎,700萬人是未婚青年,7萬人死於墮胎。她還說,有一位愛心人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子墮過11次胎,之後她非常想做媽媽,好不容易懷孕了,就不敢出門,躺在床上保胎,可是很不幸,感冒了,結果咳嗽了一聲,孩子就掉了,從此再也沒有可能做母親了。大家想想,女人永遠失去了做母親的資格,那是一種什麼感覺?
因此,給現代人提供一份心靈的清涼,就顯得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我們推廣《弟子規》,也要從《弟子規》裏提煉出來一種有普世意義的,能夠被任何一個人作為開心鑰匙去用的東西,這就是超越性。
以上焦慮和痛苦,其來源,可以用一個用成語來概括,患得患失。
現代人患得患失到什麼程度?到了有人說生吃泥鰍可以去虛火,大家居然相信。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去好好考量的問題。怎麼樣才能不患得患失?古人給我們開出的藥方還是一個成語,心安理得。
這個“理”是什麼呢?《周易》中有一句話:“上觀天文,以察實變,下觀人文,以化成天下”,透過這兩句話,我們會發現一個理,那就是人文其實是天文的一個倒影。天文演繹的是一個誠,一個性,就是說一個人他按照交通圖出行,按照交通規則行走,就會順利到達目的地,否則,紅燈不停,綠燈不行,就可能會有危險等著他。
這個“理”,我個人認為是天文的倒影,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人文。
隻有“理得”才能“心安”。《弟子規》,就是一個絕佳的理。它告訴我們,怎樣做是合法的,怎樣做是跟幸福相對應的,跟快樂相對應的。
那麼最大的“理”是什麼?
厚德載物。這是生命走向成功、走向燦爛的一個秘訣。在古代,財富、幸福、美麗,等等,都是物的範疇。這個物從何而來?從厚德而來,它是厚德之樹上結出的果實。根有多大,冠有多大。一個載字,道盡了其中的秘密。換一個說法,就是說你要走向成功的大海,那麼載著你的船的河水要有足夠的高程,這個高程,就是道德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