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可以看到他的惰性是多麼大,連熱騰騰的愛情也不能迫得他多走一步路。這位一聲不做,二目無光的懶惰漢後來娶了他的女房東,因為那是最方便的,最後是因為太沒有運動,腦充血死了。根察洛夫用一種純客觀的態度,細細地來描寫一個深深地染上了惰性的人的生活史,那一種陰森森的氣象和奧布倫摩夫糊塗了事的生活使讀者覺得不寒而栗,但是這又是人生的一方麵的真實記錄,我們讀時總是感到這是現實的一方麵,因此更見可怕。
描寫病態的人物是俄國寫實派所最擅長的,陀思多而夫斯基的Brother Karamazov[8]可說是病態心理的人物的大會串,任何種的變態性格都可以從那本書裏找到一個知己,根察洛夫雖然沒有像陀思多而夫斯基那樣描寫出成千成萬不同的變態人物,可是論到深刻方麵他實在是不下於這位《罪與罰》的作者,可惜的是他的名字被這位作者掩了。
奧布倫摩夫這種人物仿佛可以代表中國現在許多有誌的青年。心裏懷了很多的理想,天天想有所為,終於談笑送年華,有錢的在家享無謂的福,無錢到外麵胡裏胡塗地混飯過日,得過且過,絕不會拿出什麼魄力,然而他們也是聰明多才,心地善良的人,卻終於草草一生,大概都是患了俄國人所謂“奧布倫摩夫病”吧!
(原載1929年10月10日《新月》第2卷第8號)
[1]今譯《奧勃洛摩夫》。
[2]今譯岡察洛夫(Ива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Гончаров1812—1891),俄國小說家。除這裏介紹的《奧勃洛摩夫》外,還著有長篇小說《平凡的故事》、《懸崖》。這三部小說實際上形成一個整體,對俄國貴族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靈魂狀態作出深刻揭示。
[3]今譯陀思妥耶夫斯基。
[4]艾爾默·莫德(1858—1938),夫人路易絲·香克斯。兩人以向英語世界介紹托爾斯泰為己任。
[5]加尼特夫人(1862—1946),英國女翻譯家。一生向英美讀者介紹俄羅斯文學名著。
[6]默裏。
[7]果戈理。
[8]《卡拉瑪佐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