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色彩豐富的那枚鑽戒——李安《色·戒》觀後(1 / 2)

終於還是看了這個被刪節得幹淨單純的《色戒》。從一開始打麻將時晶晶閃亮的鑽戒,到電影最後,王佳芝被處死,那枚六克拉的鑽石戒指又回到易先生的桌子上,正好解釋了電影的題目:色彩斑斕的鑽戒。

是啊,這個電影講述的不是戒惕,不是戒律,而是戒指。

我喜歡電影劇本裏給梁朝偉設計的台詞。幹淨,逼近一個人的內心。

編劇是王蕙玲,和李安是老搭檔了,《臥虎藏龍》也出自此女之手。王蕙玲是《色戒》的最佳編劇人選之一,因為,前年,他剛剛寫完了張愛玲的傳記體劇本《她從海上來》。她十分熟悉張愛玲的作品和生平。

《色戒》講述了一段虐戀故事,雖然刪節過後的電影在後麵的劇情轉折時顯得蒼促又蒼白,但故事脈絡依然清晰:一個愛國劇社的女大學生王佳芝,因為想要刺殺汪偽政府的一個特務頭目而化妝成麥太太接近他,結果未遂。三年後,因為珍珠島事件,這群大學生從香港返回上海,遇到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並正式成為特工。女大學生王佳芝用自己的身體做誘餌,充分接近了汪偽政府的特務組織易先生,就要成功的那一天,卻因為易送她那枚戒指,讓她認為他是愛她的。她最後破壞了刺殺計劃,她放走了易。結局是,她和她的同學們全部被處死。

據說,這個故事是有原型的,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一個轟動上海的社會新聞。原形人物是一個業餘女特工鄭蘋如。而她刺殺的對象正是當時汪偽政府的特務頭目丁默邨。

張愛玲之所以寫這個故事,也是因為當時胡蘭成講給她聽的,然而近四十年過去了,她和胡蘭成早已經陌路良久,她卻突然寫就了《色戒》一文,且於1978年在台灣的《中國時報》副刊連載。

彼時的張愛玲在美國生活,年近六十歲。愛美的她依舊會在休閑的時候去照相館照相,這一點,她像極了故事的原形鄭蘋如。

據曆史資料介紹,鄭蘋如曾拍過無數照片,她熱愛交際,且不甘平庸,做女特工適合她冒險的性格,但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身體成為欲望的陷阱,她一不小心陷入愛的泥潭。

張愛玲是聽胡蘭成轉述的故事,在故事的結尾,胡蘭成特意強調了鄭蘋如被捕的時候,有一枚鑽戒也被劫走。

大概正是這個畫蛇添足的講述給了張愛玲靈感吧。

在小說版的《色戒》裏,張愛玲寫到了改作旗袍的店鋪、租界生活以及話劇演出的情形,這些經驗都來自她個人的生活體悟,然而譬如她寫到政府高官的府邸或者特工人員的工作習慣,則完全來自胡蘭成的講述。

甚至,她本人和蘇青也是到周佛海家裏做過客的,周佛海的老婆,是一個文藝女青年,喜歡蘇青和張愛玲的小說。當年張愛玲為胡蘭成說情時的情景,恐怕也是入了《色戒》的,周佛海家裏的布置以及她老婆手上的戒指,都會成為《色戒》裏的某個人物的陰影。

總之,這個故事就像當年她寫《愛》一樣,充滿了胡蘭成參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