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奧勒留也許是西方曆史上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曆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之一。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係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隱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對於馬可·奧勒留來說,《沉思錄》是一部寫給自己的書,他渴望找到一把幸福的鑰匙,這種動力來自他對自己身羈宮廷和所處亂世的真切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是他人生的理想。
這本書的暢銷,不僅僅因為腰封上打出了這是一部“溫總理讀了百遍的案頭書”,還在於它迎合了某種時代的情緒。正如何懷宏先生“譯者前言”中所言:“我們大概可以說,斯多葛派哲學能夠為一個處於混亂世界,麵對道德低潮而又感到個人無能為力的人、為一個在個人生活方麵遭受挫折和失望(這是永遠也免不了的),但又不至於向上帝請求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不過也要小心這種安慰變為麻醉。”所以美國的一位教授將《沉思錄》譽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甜美、憂鬱和高貴”。它的高貴,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鬱,也許來自作者身處亂世的身心疲憊;而它的甜美,則隻能是作者渴望一種心靈的安寧和靜謐罷了。
通向幸福的道路有千萬條,《沉思錄》適合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歸隱山林時閱讀,有中國“老莊”式的逍遙和消極的況味。而對於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更適合閱讀猶太人的“《論語》”和第二部“聖經”——《塔木德》,它是人類通向幸福的必經之路。它不僅教會了猶太人思考什麼,而且教會了他們如何思考。它用一種始終如一的聲音,構建了猶太人的世界觀。它宛如一位和藹可親的朋友或思想深邃的學者,始終和每一個猶太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並穿透瑣細的生活,讓人感覺到鮮活的智慧和觸及萬物的力量。因此,無論從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從思想的鮮活和給人以啟迪方麵,《塔木德》的成就都遠遠高於《沉思錄》。這是因為,《塔木德》成書於公元3~5世紀,由1500名猶太智者共同完成,而《沉思錄》的作者僅僅是一個人。
《塔木德》為“幸福生活”下的定義是:
物質上的歡樂是從不存在的,因為罪孽總是隨之而來。
例如……當一個人染上了大吃大喝的惡習以後,任何一次奢侈機會的喪失對他都將是一場災難。為了維持他所習慣了的餐宴,他將不得不卷入險惡的金錢交易之中,伴隨而來的便是謊言、虛偽、貪婪……然而隻要他拒絕那種享受欲望的引誘,他將避免這一切罪孽。
更多的肉食,意味著更多的蛀蟲。
更多的擁有,意味著更多的擔憂。
更多的妻子,意味著更多的巫術。
更多的女仆,意味著更多的淫邪。
更多的男傭,意味著更多的搶劫……
緊接著,又講了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人住進了華沙的一家客店。晚上,他聽到鄰居家傳來音樂和跳舞的聲音。
“他們準是在慶祝婚禮呢。”他想。
第二天晚上,他又聽到了同樣的聲音。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
“一個家庭怎麼會有這麼多婚禮?”他問客店老板。
“那所房子是婚禮大廳。”老板答道,“今天是這家舉行婚禮,明天則是另外一家。”
“啊,這正像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拉比說,“人們都在享受幸福和歡樂,隻不過有時是這些人,有時是另外一些人。沒有人能夠永遠幸福。”
追尋幸福鑰匙的人啊,這些耐人尋味的至理名言統統來自經典名著《塔木德》(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塔木德》正版隻有四種,一種是山東大學版的《大眾塔木德》,一種是商務印書館版的《塔木德四講》,另一種就是重慶出版社版的真正的羊皮卷《塔木德》,最新的一種就是本書,其他號稱“塔木德大全”之類的書均為拚湊之作和偽書)。
賀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