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最不可避免的一個字:等。我們的成長也是一個字:等。不明白事理的時候,老人說等你長大了就明白了。長大了,還是會困在等中。進門,要等電梯。出門,要等公車,等紅綠燈,等人,等候。尤其是等公車,公共汽車,不是公務車,如果要當公務員,也要等“國考”或“省考”,等複習好了,等開考了,等考過了,才有機會。現在我們隻等公共汽車,也會等得臉黑脖子青。有的公車是按時間開,時間未到,裏麵擠出臭味來了,司機大佬也會無動於衷。有的公車是按就座率開,人沒坐滿,這個滿不是座位滿,而是車裏的空間滿了,車才會開出站。
我們習慣了不變,輕車熟路,按部就班,向往寧靜。而以聚人交易為目的的城市,卻是不希望有平靜的。以前,我很反感今天挖這裏,明天拆那裏,後天搬某某地方,不經意,幾個月後,好好的路會被圍起來整改。轟隆的聲音會讓住戶煩躁,阻塞的道路會讓趕路人不耐煩,灰塵和泥漿也影響大家的心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隻有忍耐。城市經過十年的發展,麵目一新。人在城市裏呆十年,無論脾氣多暴躁,最後都會到公園裏練太極。習慣了這種“磨”,才算得上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對今天東挖挖,明天西挖挖見怪不怪,惟有這種挖,不斷地挖,城市才能挖出活力。寧靜的城,估計沒多大出息。然而,我們的內心裏,還是在等這城市安靜下來,讓心靈有一刻喘息的時間。
變化很快,幸運也會落到某個人頭上。但好像跟自己無關,比如機會,比如愛情,比如財富,比如運氣,很多東西,是你迫切希望得到的,而希望卻似乎總在跟你對著幹,不是遙遙無期,就是姍姍來遲。比如愛情,你心儀了他很久,他卻牽了別人的手。等到一場風花雪月結束,緣分仍然與你無關。張愛玲向往過在“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隻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裏嗎?”多少年了,我們仍然在等著。
現實中也有很多高手,不僅等得住時間,也耐得住寂寞,更是像戴了麵具一樣,深沉無敵。比如說古龍武俠小說裏的高手,無論李尋歡,還是上官金虹,在故事沒有出現結尾的時候,他們“等”的情緒把空氣都凝固了。驚險過後,結果結局很平淡,但也重要,我們知道了正義總是在經曆千難萬險後,戰勝非正義的一方。然而,在潮水未退之前,在各方還在算計之前,我們始終關注著結果。如果與民族大義有關,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站在民族一邊,給侵略者或圖謀不軌者以痛擊。然而,我們隻能等,但是等,不是忍辱負重,而是尋找時機,等待時機,然後一擊而成。我想,當年“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是一句泛泛的口號。我們已經等了好多年。
等是一種狀態,但不是靜態的。以前在不經意中聽到過一首歌,今天找出來,是倉央嘉措的詩,詩中這樣寫: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隻為途中相見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隻為途中相見
為了“真言”,我們會進入等待的另一種狀態:尋找。尋找是等待的延續,更像等待的孿生姐妹。等待是積蓄,尋找就是發揮。等是一種成長,尋找就是一種達成目的的過程。人的成長是兩個部分,一個是肉體的,一個是思想的。但他們一樣重要,是相輔相成的。思想為了肉體的健康想方設法,肉體為了思想的完美而奮不顧身,捍衛一種叫尊嚴的生活。事關尊嚴,有誰能等?
現實中,我們會等,等,不是遙遙無期,總會有一個結果的,滄海桑田也是一個結果。我們拭目以待,如果等到陽光燦爛心想事成,我們會感謝社會,如果等到心如冷灰,或許我們不是絕望,而是要絕地反擊了。曆史已經說明:中國人,死活,一定要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