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兩半》弄好了很久,然後一拖再拖,等待高潮一樣,等待出版。故事會有高潮,人生也有高潮,但出版沒有高潮,尤其是在今天,紙本圖書市場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結果隻有低潮了。文學也是,越來越個人化,不論高潮低潮,寫字的作者,仍然孜孜不倦,用方塊字和鍵盤聲來築夢。有困境才有夢,文學的夢一直就沒有順境。以往,夢既單純,也遙遠。現在,夢成為現實,變得觸手可及。網絡給了寫字的人一個巨大的築夢空間,然而我還是留戀紙本圖書的溫度,所以,不顧一切地推出了這本《一生兩半》。
寫作的快樂在於過程,痛苦在於寫作的結果。那麼一堆文字,辛辛苦苦碼起來的字,不值一文。在這個以金錢多寡判斷存在價值的時代,這無疑會讓人覺得窒息。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一頭有一個家鄉,一頭有一個異鄉,破碎的生活,卻並沒有讓我們的人生破碎,我們在竭力維持著自己的圓滿,無論在家鄉,還是在異鄉,我們都渴望改變。我們寄希望於文字,文字也在給我們傳遞著希望。因此,無論我們以何種工作謀生,我們沉淪,但我們沒有放棄,這讓我們脆弱的心靈裏裝滿感謝,並且銘記苦難的同時,奮力前行。
無論是《以孤獨的名義》,還是後來的《繽紛湘南》、《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到今天的《一生兩半》,我都想表達作為民工在生活裏的“不屈服”。民工、農民工、新移民,還是其他的稱呼,都無關緊要。隻要你想到留守兒童、看到天橋下的流浪漢,看到建築工地那些裸著背幹活的人們,我的眼裏就會熱淚盈眶。我們站在土地上,跟站在高樓上一樣卑微。可由於我的寫作習慣,我隻能解剖自己,讓大家看看這個民工的生活點滴,給我們以尊重。
這是我的簡單的想法。
對於每一本書出版,我想都離不開親人和朋友的支持。本來可以列一長串,但又不忍心列,他們中固然有身價不菲的老板,也有跟我一樣在城市生活的普通民工。有的已經有超過十年的友誼,至今惺惺相惜。有的是新交,也仿若舊友。這裏,對他們的支持表示感謝。最後該感謝我的家人,他們在生活裏給了我想象的空間,才有這麼一些文字。
這是第四本書,以後會怎麼樣?誰知道以後會怎麼樣呢?愛自己所愛,就忍受未知的茫然與蒼涼吧。
2012年5月7日天河北